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2025-06-05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精华五篇)。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篇1
拿到这本书,一看书名,我心中暗暗发笑,“这是写我吧?”翻开书慢慢看起来。一眼就被书里一幅幅插图给吸引了,图中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齐耳的短发,可爱,俏皮。她就是郝完美。她叫完美,其实不完美。书中的话我深有同感,摘录几段,你们看看呢?
一、完美的偏见必然傲慢喜欢独立思考的小孩,常被叫做怪胎。喜欢发表意见的小孩,常被说是捣蛋。喜欢躲在角落的小孩,常被说是孤僻。喜欢站上舞台的小孩,常被说是爱现。大人常常抱怨小孩让他们头痛,但他们相信吗?他们也常让小孩头痛。
二、完美的大人都是小孩大人天天哭穷,却天天购物。大人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用,却花很多时间看电视。大人常常喊累,却花很多力气对政府生气。大人只会管孩子,却从不好好管管自己。如果我变成大人,一定不要跟他们一样,如果会跟他们一样,我就不要变成大人……
三、完美的苦恼苦中作乐医生说,看书姿势要正确,光线要明亮,不可以一直看电视打电动,要常常让眼睛看看远方……我把这些话都当耳旁风,因为医生和护士阿姨也都戴着一副大眼睛,叫别人要乖的人,自己都不乖,谁理你啊!
萧伯纳说:“如果这世界完好,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不就无事可做了。”是啊,人人都达不到完美,但我们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是我一定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女孩,开心快乐的过每一天。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篇2
曾几何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完美的梦想:希望自己拥有健康和财富;希望自己遇见对的人;希望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人生是圆满的,没有痛苦,没有挫折……
有一天你发现关于完美的梦想破灭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你的生活或许混乱不堪,一地鸡毛;你可能面临着一种心灵的困境,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有时候我们还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有时候我们却深陷泥沼,无力自救。
现在的社会最可怕的不是身体上的病痛,而是人精神上的脆弱,孤独和痛苦。
海蓝博士把关于人生、人性、幸福、情绪等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了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智慧的真正含义就是知己知彼。生命并不复杂,所谓的世态炎凉是我们既不懂自己,也不懂他人。当我们懂了就可以暖自知了。人生就是慢慢地走向自如的过程。”
海蓝博士告诉我们: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比较今天,是人生痛苦的三大来源。
每个人忙碌奔波,其实都是在忙幸福。但是当我们想借助感官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丰足来获得持久的幸福,却只是缘木求鱼。因为不管你拥有什么,拥有多少,都会很快感到空虚无聊。而帮助他人,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帮助他人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路越走越宽;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你就更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而且一直觉得很充实快乐!
关于幸福,另一种更重要的能力是要学会与一切不如意和平相处。当痛苦和挫折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这是一份包装丑陋的礼物!如果你能把它当做成长的契机,它就是珍贵的,具有价值和意义!
在《不完美,才美》的书中,海蓝博士提到了关系和情绪的问题。她指出,每个人心底都渴望自由、温暖和爱,没有人想做错事,没有人想要刻意搞糟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必去纠结对错,我们要懂得放过自己,包容他人。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去面对生活。
当愤怒、悲伤、委屈等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感觉缺少爱和关怀,是想被看见,被听见,被尊重,被认可,对吗?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关怀,安抚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接纳他,理解他,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就能不惧生活的打击,从容面对人生一切境遇!
海蓝博士38岁时放弃医学,转身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心理学领域工作。在汶川大地震后,她在灾区留守三年,为灾区人民做心理援助。在《不完美,才美》的书中,她毫无保留的分享了她的智慧和经验,为人们寻找幸福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想必读了她的书,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温暖和力量。完美是个梦想。不完美,才美,才有成长的空间!
我们每个人其实最终寻找的并不是生活中的豪宅,而是一个心灵的家园。
那里鲜花绽放,空气清新,有一个永远的天使围绕在你身边,时时给你理解、关怀、爱和鼓励,始终守护着你。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篇3
近两年来,由于心中的困惑、迷茫,压力、焦虑,买了不少心理学的书自寻解药。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难免也会走弯路,有时会被书本表面的华丽包装、封皮导语所迷惑,买来后发现不在少数的书都是华而不实,脱离实践,甚至有的整篇都是纯理论性的说教,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即便心理学的书浩瀚如海,良莠不齐,还是会有一些好书如灯塔一样,在困顿时给我照亮眼下的路。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路易斯·海的《生命的重建》,拜恩的《力量》、《秘密》、《魔力》,金伯利·罗斯与弗雷达·弗兰德曼合著的《与内心的小孩对话》,琳·洛特与芭芭拉·曼登霍尔合著的《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这些带给了我很多安慰和启发。在静谧的夜晚,在昏黄的台灯下,静心阅读,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爱,许多观点和言语像智者一样抚慰着我心灵的创伤,回答着内心的疑虑。而近日读完的一本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是我觉得最适合自己且很实用的一本疗愈心理学书,书中针对幸福、伤痛、亲密关系、工作等等进行剖析、分解,许多话语和实例让人深思,产生共鸣,感触颇深,于是摘录下来一些对我有启发的观点和方法。
人生只涨不跌的投资就是学习和成长。
生命的每一次痛后面,都藏着一个大智慧。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在任何逆境中都很快恢复内心的宁静与人的和谐,并持续不懈地为实现梦想挺进。
不管生命经历了什么,都是你参与的结果。或成或败,都与你的判断、能力和知识有关。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不要数落别人的种种不是,而要马上思考:我需要提高什么?学习什么?
不是所有的再见,都意味着再次相见,有的再见,就是永诀。有多少未尽的情、未了的意、未说的话、未做的事、未来得及的道歉、未告白的爱、未言的感恩和祝愿,一起涌上了心头,让人痛苦难耐,不知如何化解。
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不公平,但有一样东西上天对谁都绝对公平,那就是时间。如果不珍惜每一寸光阴,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人生或将充满遗憾,或将悔恨难当。到头来,生命也许就像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人生最难的事不是得了什么学位,办了什么企业,当了什么官,赚了多少钱......人生最难的事是:能够经营一种持久温暖的亲密关系。
我知道每个人都想幸福,都想远离痛苦,都想日子过得容易,但如果这世界上谁能满足这些要求,那个人绝对不是你寄予厚望的男人,而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勤劳,你自己的努力,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爱。
人在接纳、包容、尊重 、体贴、自由和温暖中感受爱。身高、外貌、地位和财富可以锦上添花,但不是核心所在。没有里子,面子支撑不了多久。
真正的苦,不是物质的缺乏,而是一个没有选择和自由的灵魂。一个能够自由选择的灵魂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物质财富。一个只能接受别人施舍的人,内心不可能有尊严和能量。
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童年时家长对孩子的职责、评判,尤其是比较。
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除了睡觉我们有70%的时间是醒着的,如果你在这段工作时间内感受不到幸福,你自己可以算算,这辈子你还剩下几天能够幸福的?但如果你的工作让你觉得快乐,充满热情,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多了70%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特别喜欢而且擅长的事。不一定非要读什么博士,非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要你懂得利用自身的爱好和擅长以及热情就可以得到真正的铁饭碗。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靠别人、靠环境、靠外界,真正的铁饭碗是自身拥有的技能和态度,到哪儿都能开始,到哪儿都能有饭吃,而且一生都摔不破。
你幸好没有关系和后台,因为它们终究是不牢固的,而像一张白纸的你,可以不用背负他人的期待,按自己的意愿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坚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绽放你独一无二的天赋。
在任何单位,位子和尊重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也许上级没有马上看到你,也许你没有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持之以恒,早晚会被发现。有的人像草,发芽早,但枯萎得也早;有的人像树,发芽晚,但却根深叶茂持久常青。
但凡有一点儿成就的人,都会经历你所不知道的波折和困难。所以,你不要拿自己今天的状态跟人家经过了风雨已经到达彼岸的状态比,没有任何可比性。因为你并不知道别人的经历,你觉得别人说的事非常容易,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了。
人生中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你觉得非常不好的事情,其实回过头来,你都能发现它的美意。所有看似糟糕的事件,多年后回首,会发现它们对你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都是你的人生进入另外一个阶段的开始或转机。
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发生什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创建关系和成长上,投入地去做,去行动,而不是反反复复地后悔和抱怨。
上天不会给你一份你无法承担的苦难,所有的苦难都是你能够承担的。而我们的能力都是在苦难当中训练出来的。
不管你经历了多么悲惨的事,可以确定的是一定有成千上万人比你更悲惨,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成就非凡,也一定有成千上万人比你更出色,我们都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有着属于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怀一颗静观的心去察觉,不对抗、不逃避,细细品味属于自己的日子足矣。
不要再不停地向外索求认可、关注、爱,别人给的,永远填不满你的期望。试着学习关怀自己、探索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这一生,如果过得不如意,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你从未对自己满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人完美无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如果你觉得别人完美,那是因为你离得太远。对自己不满,是因为离得太近。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别人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完美。关爱自己吧!
面对恐惧五步法:
1.要明确你所担心和害怕的是什么;
2.把你害怕和担心的事情及它们产生的最坏、最好和可能的结果都写下来;
3.计算每种担心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4.为了避免出现最坏结果,你该怎么做,而这个怎么做的计划中要有具体的场景、时间和操作方法;
5.去行动。
情绪来袭时,可以做以下尝试:
1.停下。停下与人与己的对抗。
-
tzw57.com小编精心推荐:
- 完美的花朵读后感 | 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 |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 | 结婚五年读后感 |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2.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
3.观察。感受一下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最不舒服。
4.安抚。把手放在身体不舒服的地方,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地方,把温暖的呼吸带到你身体不舒服的地方,随着每一次的吸气,带入温暖;随着每一次的呼气,呼出身体的不适,直到身体慢慢变软,不舒服越来越少。
5.与情绪对话。尝试和自己的情绪对话。看看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不与自己不舒服的情绪对抗,也不逃避,接纳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我们的情绪和外面的人、事、物没太大的关系,只是自己旧伤被触发了而已。
5.应对。当情绪平定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位你相信的智者就在眼前,与他对话,问问这件事,你如何应对是智慧的选择。你会得到答案,来自智者的答案,一定是利人利己的方法。
对自己不满意时,要学会自我关怀:
1.把右手放在胸口,先让头脑里评判、指责、攻击自己的声音停下来;
2.呼吸3-10次,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3.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自己温情地说“我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接受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相信在彼时彼刻已经做了那个时刻以为的最好选择”;
4.对自己说“未来我会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变得更加智慧,我会努力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
5.对自己说“愿我平安,愿我健康,愿我幸福,愿我一切好”,最后,记得给自己一个温情的拥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伤痛、焦躁,常常期待得到外界的认可 和理解, 而往往会忽略那个任何时候都对我们不离不弃的自己,其实她比任何人都懂得你。从此刻开始,自己关爱自己,自己理解自己,自己认可自己,和内心的自己好好对话,问问自己的心你需要什么样的关怀,你需要怎么样的理解,做出改变和调整,满足自己的心愿和想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让自己变得柔软起来,快乐起来!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篇4
喜欢武志红的书,几乎每一本都买了都看了,在我的书架上占了一排,不过这一本却是我最喜欢的。书读了一个星期,读得慢是因为舍不得太快读完。其实打开每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都想要好好的品味,慢慢的去读,可是多数书却会让你感觉读得太慢,简直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吧。读完之后,我还想去读第二遍,不过要等一年或者两年。
书名起得有点绕嘴,也许改成“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顺溜一点,不过以前看过一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为了避免重复才只好这样了吧。书越出越多,好的书名也不够用了。这本书算是武志红的早期作品了,这次看到的是再版。一般作家第一本书往往写得一般,因为没有经验,有了第一本的自信,接下来的两三本,往往是一个高峰,前半生的积累在这里喷涌而出,往往成名作都是早期的作品。
心理学的书没少读,不过真正的精品不多,能够值得我们慢慢读,甚至反复读的精品,简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遇到一本,心情就好像看到窗外春暖花开的景色一样,非常温润。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完美,可是却并不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认同的自己往往是另一个自己,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纠结困扰,这就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我们的缺陷,认同并接受了有缺陷的自己,我们的内心就和谐了。
书里面还深入地介绍了悲伤、愤怒、恐惧、内疚这些问题的心理根源,其实无论什么心理问题,根源都是在我们的童年,都可以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因为我们的心理模式在我们的童年形成,长大以后就不会再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身上每一个问题的根源,寻根究底,都有童年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问题越严重,根源就越深。那么能不能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伤,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童年呢?
那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童年,爱得太少,可能会有分离伤害,爱得太多,可能会有吞没伤害,所以我们只能避免给我们的孩子严重的伤害,却不可能给他们一个没有伤害的人生。
我们都是带着伤口成长起来,心灵的伤口就好像身体的疾病一样,你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疾病,健康只是让你避免重大疾病罢了。从小一点毛病都没有,在保温箱里面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了疾病,往往就无能为力了。
不过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心灵创伤,都不是无可救药的,都有治愈的机会和可能,除了偶然,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可以通过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和思考自己的童年,等等方式,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童年,认识自己,从而平复自己的创伤,去开始新的生活。
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 篇5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的标题修改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谢自己,其次是表达不完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谢不完美,再来感谢自己。这样的顺序到并无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听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但喜欢玩味文字的人总是能感受到不同。
书中讲述了很多个细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你不做心理医生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在我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就被那各种各样的“有问题、不正常”的人所折服,读完之后我还在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去这么多年,我还记得书中的故事和人,我还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这么一本书感动我这么多年,唯一的理由是这本书扩充了我对“人”这个种类的认知基础知识!而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给了我一种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的感觉。书中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也没有那么多难记且生僻的外国名字,有的是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故事,通过显而易见的道理告诉你很多个心理学的伟大道理。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较震撼我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去消除、压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恶,而是要转化这样的恶为一种善的动力和哲学。这个观点比较震撼我的是因为一般的心理学、成功学都会告诉你如何去避免失败、或在失败后如何走出压抑而悲伤的氛围…,这是个思路的转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特别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强力去压制某一种欲望,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观察,这种压制并不是有利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小家里穷吃不起饺子,现在自己参加工作了可以无限制的吃饺子了,于是很多山沟沟里出来的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爱好“吃饺子”,甚至遇到节假日都要以吃饺子为庆祝方式(因为穷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饺子的)。这就是因为“吃饺子”这样的一个欲望不是被释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压抑、压制了很多年,当你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是过量而且不当的。这也能很好的解释贪官的问题:因为从小穷怕了、三十几岁还穷的没有钱取媳妇,于是等到五十多岁突然有了很多钱、权,谁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这个被压抑多年的欲望呢?所以,这个欲望的压抑、释放与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学的难题。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还知道一点心理学常识,就是挖掘你产生这样的心理、行为的根源,才能解决你这个心理问题。一些书上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桥”,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桥,让你走过桥的对岸,去看一看真实的你自己及发生事故的现场,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路,其实还是在想办法完全解决你心里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压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当然,很多时候就是在一瞬之间释放的)。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提出了一个思路,通过转换(把愤怒转变成诉说,把诉说转变成倾诉,再把倾诉转变为交谈,把交谈转变为找寻问题,这样,找到问题接能解决问题)从而解决心理的一些问题。这个思路非常不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压抑的事情无法释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事情,这两者之间一定能互相转换的介质和可能。
国外很多研究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某杂志说,长期被某一件事情或者人压抑的话,一定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而如何解决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报复心理,通过这个转换的思路,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这是一本心理学手册,很多小品文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解决了病人的问题,通常,也能解决我们思考不了的一些问题。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解决自己思考不了的问题!
-
需要更多的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别计较不完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