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试题1000字。
在众多文章中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篇很棒的文章“土壤学试题1000字”,怎么去搜索一些好用的范文呢?编写各种文档是我们职责范围之内的任务,范文对于我们越来越重要了。
1. 尿素、氯化铵不宜作(追肥).
2. 对无结构的挖垫土壤进行改良,最好施用( 堆肥 ).
3. 杜鹃、山茶、兰花、凤梨对养分需要属( 少肥 )花卉.
4. 土壤腐殖化程度强,其不良后果是导致土壤(养分积累少).
5. 当填充物在填补树洞边缘时,填充物应(低于韧皮部 ).
6. 施用过多的氮肥,会影响植物对(磷)的吸收.
7. 下列常见化学肥料中,(磷酸二氢钾)为复合肥料.
8. 下列氮肥中,(硝酸铵)属生理碱性肥料.
9. 五星花是茜草科的耐热性花卉,其主要繁殖方法是(播种 ).
10. 磷肥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流失).
11. 下列营养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s).
12. 土壤微生物中耐酸性较强的是(土壤真菌).
13. 为减少磷酸亚铁被土壤固定,可与(泥炭或有机肥)混合施用.
14. 根据测定土壤的(电导度),可以大致推断土壤中氮的含量.
16. 在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中,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还原转给(非生物成分)而形成循环..
17. 露地用地膜覆盖,其土壤属于(非淋溶、非聚积型).Www.TzW57.cOM
18. 下列氮肥中,(尿素)属生理酸性肥料.
19. 晚香玉为春植球根,不耐寒,喜温湿气候,其主要用途是(切花).
20. 以观花为主的植物,在花芽分化期应多施(磷肥).
21. (花叶芋)是以观赏叶片为主的球根花卉.
23. 植物各种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适合于(磷)的.pH值,其他营养元素也是基本足够的.
24. 施用锌肥时,如果与(尿素)适宜配合,效果更好.
25. 单位体积固体颗粒(不包括孔隙)的干重称(土壤比重).
26. 铵态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流失与挥发).
27.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的种类丰富,下列常见的栽培种类中花色最丰富的是(欧洲报春).
28. 氮肥施用量过多,会导致植物(徒长 ).
29. 豆科绿肥在(盛花至初荚期)翻压人土最为适宜.
30. 以下几种介质中持水性能最强的是(木屑 ).
31. 土壤内物质和能量存在状况及其被植物利用转化程度称为(土壤肥力).
32.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花卉种类丰富,其中以观叶为主的是(彩纹秋海棠).
33. 以下几种介质中通气性能最好的是(陶粒).
34. 上海土壤类型中,分布最广且耕性较好的是(黄泥沙).
35. 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两种以上的化学肥料称为复合肥,下列肥料中的(磷酸铵)属于复合肥.
36. 大多数园林植物适宜孔隙度的范围是(50-60%).
37. 为减少饼肥在腐熟时的臭味和氮的损失,同时增加营养可在饼肥中加入(磷酸亚铁).
38. 在下列氮肥中,(硝酸钠)属生理中性肥料.
39. 土壤真菌的营养类型为(异养型).
小编推荐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2000字
以下是编辑整理的“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处理文档已成为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没有思路的时候,不妨先看看范文。借鉴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打造有深度的文章主题,你知道怎么撰写一篇标准的范文吗?建议您将本页收藏以便后续查阅!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工程问题
(1)一般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所以体积比就等于底面积之比,9:12=3:4
5.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把甲的套数看作5份,乙的套数就是6份。
甲获得的利润是80%×5=4份,乙获得的利润是50%×6=3份
甲比乙多4-3=1份,这1份就是10套。
所以,甲原来购进了10×5=50套。
6.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
由于经过7/3小时共注了一池水,所以甲管注了7/12,乙管注了5/12。
甲管的注水速度是7/12÷7/3=1/4,乙管的注水速度是1/4×5/7=5/28。
甲管后来的注水速度是1/4×(1+25%)=5/16
用去的时间是5/12÷5/16=4/3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需要1÷5/28=5.6小时
还需要注水5.6-7/3-4/3=29/15小时
即1小时56分钟
继续再做一种方法:
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甲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7/12=4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5/12=5.6小时
时间相差5.6-4=1.6小时
后来甲管速度提高,时间就更少了,相差的时间就更多了。
甲速度提高后,还要7/3×5/7=5/3小时
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1/5
所以时间缩短了5/3×1/5=1/3
所以,乙管还要1.6+1/3=29/15小时
再做一种方法:
①求甲管余下的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5/7÷(1+25%)=4/3小时
②求乙管余下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7/5=49/15小时
③求甲管注满后,乙管还要的时间。
49/15-4/3=29/15小时
7.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
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
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
8.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9.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10.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
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
11.师徒二人共同加工170个零件,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还多10个,那么徒弟一共加工了几个零件?
给徒弟加工的零件数加上10*4=40个以后,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这样,零件总数就是3+4=7份,师傅加工了3份,徒弟加工了4份。
12.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80%。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但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的。那么小轿车是在上午什么时候追上大轿车的。
这个题目和第8题比较近似。但比第8题复杂些!
大轿车行完全程比小轿车多17-5+4=16分钟
所以大轿车行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是16÷(1-80%)=80分钟
小轿车行完全程需要80×80%=64分钟
由于大轿车在中点休息了,所以我们要讨论在中点是否能追上。
大轿车出发后80÷2=40分钟到达中点,出发后40+5=45分钟离开
小轿车在大轿车出发17分钟后,才出发,行到中点,大轿车已经行了17+64÷2=49分钟了。
说明小轿车到达中点的时候,大轿车已经又出发了。那么就是在后面一半的路追上的。
既然后来两人都没有休息,小轿车又比大轿车早到4分钟。
那么追上的时间是小轿车到达之前4÷(1-80%)×80%=16分钟
所以,是在大轿车出发后17+64-16=65分钟追上。
所以此时的时刻是11时05分。
13.一部书稿,甲单独打字要14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要20小时完成。如果甲先打1小时,然后由乙接替甲打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打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打完这部书稿时,甲乙两人共用多少小时?
甲每小时完成1/14,乙每小时完成1/20,两人的工效和为:1/14+1/20=17/140;
因为1/(17/140)=8(小时)......1/35,即两人各打8小时之后,还剩下1/35,这部分工作由甲来完成,还需要:
(1/35)/(1/14)=2/5小时=0.4小时。
所以,打完这部书稿时,两人共用:8*2+0.4=16.4小时。
14.黄气球2元3个,花气球3元2个,学校共买了32个气球,其中花气球比黄气球少4个,学校买哪种气球用的钱多?
黄气球数量:(32+4)/2=18个,花气球数量:(32-4)/2=14个;
黄气球总价:(18/3)*2=12元,花气球总价:(14/2)*3=21元。
15.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分,船在水流速度为20米/分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的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船的顺水速度:60+20=80米/分,船的逆水速度:60-20=40米/分。
因为船的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的比为2:1,所以顺流与逆流的时间比为1:2。
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时间为:
3小时30分*1/(1+2)=1小时10分=7/6小时。(7/6小时=70分)
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路程为:
80*7/6=280/3千米。(80×70=5600)
16.甲粮仓装43吨面粉,乙粮仓装37吨面粉,如果把乙粮仓的面粉装入甲粮仓,那么甲粮仓装满后,乙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乙粮仓容量的1/2;如果把甲粮仓的面粉装入乙粮仓,那么乙粮仓装满后,甲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甲粮仓容量的1/3,每个粮仓各可以装面粉多少吨?
由于两个粮仓容量之和是相同的,总共的面粉43+37=80吨也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乙粮仓差1-1/2=1/2没有装满,甲粮仓差1-1/3=2/3没有装满。
说明乙粮仓的1/2和甲粮仓的2/3的容量是相同的。
所以,乙仓库的容量是甲仓库的2/3÷1/2=4/3
所以,甲仓库的容量是80÷(1+4/3÷2)=48吨
乙仓库的容量是48×4/3=64吨
17.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商相等,余数都是2,甲、乙两数之和是478。那么甲、乙丙三数之和是几?
根据题意得:
甲数=乙数×商+2;乙数=丙数×商+2
甲、乙、丙三个数都是整数,还有丙数大于2。
商是大于0的整数,如果商是0,那么甲数和乙数都是2,就不符合要求。
所以,必然存在,甲数>乙数>丙数,由于丙数>2,所以乙数大于商的2倍。
因为甲数+乙数=乙数×(商+1)+2=478
因为476=1×476=2×238=4×119=7×68=14×34=17×28,所以“商+1”<17
当商=1时,甲数是240,乙数是238,丙数是236,和就是714
当商=3时,甲数是359,乙数是119,丙数是39,和就是517
当商=6时,甲数是410,乙数是68,丙数是11,和就是489
当商=13时,甲数是444,乙数是34,丙数是32/11,不符合要求
当商=16时,甲数是450,乙数是28,丙数是26/16,不符合要求
所以,符合要求的结果是。714、517、489三组。
18.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减少10%,那么要比原定时间迟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80千米,再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到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很难理解,仔细看看哦。
原定时间是1÷10%×(1-10%)=9小时
如果速度提高20%行完全程,时间就会提前9-9÷(1+20%)=3/2
因为只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所以,提高速度的路程是1÷3/2=2/3
所以甲乙两第之间的距离是180÷(1-2/3)=540千米
山岫老师的解答如下:
第18题我是这样想的:原速度:减速度=10:9,
所以减时间:原时间=10:9,
所以减时间为:1/(1-9/10)=10小时;原时间为9小时;
原速度:加速度=5:6,原时间:加时间=6:5,
行驶完180千米后,原时间=1/(1/6)=6小时,
所以形式180千米的时间为9-6=3小时,原速度为180/3=60千米/时,
所以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0*9=540千米
19.某校参加军训队列表演比赛,组织一个方阵队伍。如果每班6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4个班的同学参加,如果每班7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3个班的同学参加。那么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几人?
利用平方数解答题目:
根据题意,方阵人数要满足60×3<方阵人数≤60×4,并且满足70×2<方阵人数≤70×3
说明总人数在60×3=180和70×3=210之间
这之间的平方数只有14×14=196人。
所以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196人。
20.甲、乙、丙三台车床加工方形和圆形的两种零件,已知甲车床每加工3个零件中有2个是圆形的;乙车床每加工4个零件中有3个是圆形的;丙车床每加工5个零件中有4个是圆形的。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了58个圆形零件,而加工的方形零件个数的比为4:3:3,那么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零件几个?
我用份数来解答:
甲车床加工方形零件4份,圆形零件4×2=8份
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3=9份
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4=12份
圆形零件共8+9+12=29份,每份是58÷29=2份
方形零件有2×(3+3+4)=20个
所以,共加工零件20+58=78个
(170+10*4)/7=30个
30*4-40=80个
或者:
把师傅加工的零件数减去10*3=30个,师傅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的1/4。
(170-10*3)/(3+4)*4=80个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1、小明折了9只纸飞机,比小军少折3只,小军折了几只纸飞机?
2、池塘的荷叶上有6只青蛙,跳来了3只,又跳走了4只。池塘里还有几只青蛙?
3、小丁丁做口算题对了21道,错了14道。他一共做了几道口算题?
4、篮子里有10个苹果,被小丁丁吃掉1个,又被爸爸吃掉2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5、妈妈买来10个苹果,小丁丁和爸爸各吃了2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6、小红有16本故事书,比小芳多3本,比小明少两本。小芳和小明各有多少本故事书?
7、湖中有8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6只,湖中还有几只天鹅?
8、盒子里有一些月饼,爸爸、妈妈各吃了1个,小明吃了2个,还剩5个。盒子里原来有几个月饼?
9、商店里有20瓶汽水,上午卖掉了9瓶,下午卖掉的和上午一样多,一共卖掉几瓶?还剩几瓶?
10、小丽有10支铅笔,小云有16支铅笔。小云送给小丽几支后,两人的铅笔同样多?
11.教室里有男生8人,女生10人,一共有几人?教室里有18人,走了5人,还剩几人?
12.一根绳子对折后长7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这根绳子用掉6米后,还剩几米?
1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页,第二天看了10页,第三天从第几页看起?
14.小丽排队做操,从前面数起他是第5个,从后面数起他也是第5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15.军军从一楼走到二楼需要1分钟,用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五楼,再从五楼回到一楼共需要多少分钟?
16.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走6千米,这一天他走到一半,返回家拿作业本,又立即赶回学校,这一天他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
17. 车上原有20人,到站下车8人,上车5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18.原来有18个苹果,红红吃了一些,还剩下9个,小红吃了几个苹果?
19.猫妈妈钓来一些鱼,小花猫吃了一条,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白猫,小花猫又吃了1条,再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黑猫,这时,小花猫还有4条鱼,你能算出猫妈妈一共掉了多少条鱼吗?
20.小军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3个,小军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参考答案
1. 12
2. 5
3. 35
4. 7
5. 6
6. 13 18
7. 12
8. 9
9. 18 2
10. 3
11. 18 13
12. 14 8
13. 17
14. 9
15. 8
16. 9
17. 17
18. 9
19. 19
20. 8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1.一支解放军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某地抗洪抢险,如果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20分钟赶到;如果先按原速度行驶72千米,再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3,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30分钟赶到.这支解放军部队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解:车速提高1/9,所用的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9)=9/10,所以预定时间是20÷(1-9/10)=200分钟。
速度提高1/3,如果行完全程,所用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3)=3/4,即提前200×(1-3/4)=50分钟。
但却提前了30分钟,说明有30÷50=3/5的路程提高了速度。
所以,全程是72÷(1-3/5)=180千米。
这题我有一巧妙的,小学生容易懂的算术方法。
如将车速比原来提高9分之1,速度比变为10:9,所以时间比为9:10,原来要用时20*(10-9)=200分。
如一开始就提高3分之1,就会用时:3*200/4=150分,这样提前50分,而实际提前30分,
所以72千米占全程的1-30/50=20/50,
所以全程72/(20/50)=180千米。
回答者:纵览飞云-魔法师四级1-918:56
2.一只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往返一次共用4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多行12千米.因此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那么甲、乙两个码头距离是几千米?
解:逆水行的18÷2=9千米,顺水要行12×2-9=15千米。所以顺水速度是12÷(15-9)×15=30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是30-12=18千米/小时。所以两个码头相距18×2+9=45千米
解: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意味着前2小时只行到了离乙码头18/2=9千米的地方。顺水比逆水每小时多行12千米,那么2小时就应该多行12*2=24千米,实际上少了24-18=6千米,从而,顺水只行了:2-6/12=1.5小时。逆水行9千米用了2-1.5=0.5小时,逆水速度是:9/0.5=18千米顺水速度是:18+12=30千米甲乙两码头的距离是:30*1.5=45千米。
18÷12=1.5(时)就是回来时顺水所用的时间,那么去时所用的时间就是4-1.5=2.5(时)
那么去时的速度就是18÷(2.5-1.5)=18(千米)
路程就是:18×2.5=45(千米)
3.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的比是5:4,如果从乙班转走9名学生,那么甲班就比乙班人数多2/3.这时乙班有多少人?
解:甲班比乙班多2/3,说明乙班3份,甲班3+2=5份,份数刚好没有变。
说明乙班转走的9名同学刚好是4-3=1份。所以这时乙班人数是9×3=27人。
解:乙班转走9人后两班人数之比为5:3
则这个9人就是乙班原来人数的1/4,现在的1/3。所以乙班现在有9*3=27人`
4.甲、乙两堆煤共重78吨,从甲堆运出25%到乙堆,则乙堆与甲堆的重量比是8:5.原来各有多少吨煤?
解:后来甲堆有78÷(8+5)×5=30吨。
原来甲堆就有30÷(1-25%)=40吨。
原来乙堆就有78-40=38吨。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例1:
自行车和汽车共有 ,自行车和汽车各有几辆?
假设一:
假设 24 辆车都是汽车,那么按每辆汽车 4 只轮胎计算,轮胎只数应为
,怎么会多算 42 只轮胎,这是由于假定自行车的辆数,把它当作汽车来计算。
每辆自行车是 ÷(=42÷2
=
自行车有 21 辆,而自行车和汽车总计是 24 辆,减法计算,可得汽车的 辆数:
答:自行车有 21 辆,汽车有 3 辆。 假设二:
假设 。这比题中 的“,怎么会少算 6 只轮胎,这是由于假 定汽车的辆数当作自行车来计算。每辆汽车少算 2 只轮胎,那么少算 6 只轮 胎,就可求出有几辆汽车算作自行车。据此,
列式计算(÷(
=6÷2
=
既知汽车有 3 辆,汽车和自行车总计 24 辆,减法计算,可得自行车辆数
例2:
某农机厂制造一批农具,原计划 18 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照这样做了 12 天,就超过原计划产量 240 件,这批农具原计划制造多少 件?
分析:
这道题要求原计划制造多少件,不是从题目的条件来看,既不知道原计 划每天制造多少件,也不知道实际每天制造多少件,所以要想按照一般的数 量关系,通过分析来寻找解题线索,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假设法来解答。
题目告诉我们,“原计划 18 天完成”我们就假设实际生产了 18 天。那 么,按照题目的条件“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来计算的话,应该比原 计划产量多制造:
根据题意,制造 。制造的 件数相差了 ,这就是说,按实际每天制造的件数计算,6 天可以制造农具 660 件,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相差数中,算出实际每天制造的 件数是:
通过假设,找到了解开这道题目的一个重要条件,即实际每天制造 ,因为 12 天制造的件数比原计划产量多 240 件,所以原计划制造的件数就是:
列综合式计算:(÷(×12-240
=660÷6×12-240
=1320-240
= 答:原计划制造农具 1080 件。
当求出了实际每天制造 110 件之后,下一步也可以这样思考: 根据已知条件“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可求得原计划每天制造的件数:
。
再根据已知条件“原计划 18 天完成”即可求得原计划制造的件数:
列综合式计算[(÷(-50]×18
=[660÷6-50]×18
=60×18
= 答:略。
由上例看出用假设法求出实际每天制造的件数,是解这道题的关键。
例3:
勤风印刷厂,装订车间有 40 个工人,每分钟每个男工装订 3 本书,每个 女工装订 1.5 本书,男女工人 5 分钟一共装订了 435 本书。问男女工人各装 订多少本?
假设一:
假设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男工一样多,每分钟也装订 。
由题中所给条件“男女工人 。由此看出,假设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男工一样 多,要比实际多出 ,而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比实际多算
。那么,多少个女工多算了 ÷(
=(÷1.5
=33÷1.5
=
全车间一共是 40 人,女工有 22 人,可用减法计算,可得出男工人数:
每个男工每分钟装订 3 本,18 个男工 5 分钟装订的本数是:
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 1.5 本,22 个女工 5 分钟装订的本数是:
答:男工装订 270 本,女工装订 165 本。 假设二:
假设每个男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每个女工一样多,每分钟装订 比题中说的每分钟装 订 少 。
由于假设,每个男工装订本数比实际少算了 ,那么,多 少个男工少算 ÷
(
=(÷1.5
=27÷1.5
=。
女工人数:
以下解答步骤和假设一相同,由此从略。
有一种古老的典型算术题,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这是一道有趣的题目,是用假设法解答的。如:
例4:
鸡兔同笼,共有头 34 只,脚 118 只,鸡兔各有几只?
假设一:
假设笼里装的全部是兔子,由于每只兔有 =136 只脚,比实际的 118 只脚多了 18 只脚,因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 只脚,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
=18÷2
=。 兔子的只数:
答:鸡有 9 只,兔子有 25 只。
假设二:
假设笼里装的全部是鸡,由于每只鸡有 =68 只脚,比实际的 118 只脚少了 50 只脚,因每只鸡比每只兔少 2 只 脚,就可以先求出兔子的只数:
(÷(
=50÷2
= 鸡的只数:
答:鸡有 9 只,兔子有 25 只
例5:
一列快车从甲地到乙地要用 10 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到甲地要用 15 小 时,每小时快车比慢车多行 12 公里,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相遇时,快车和慢车各行多少公里?
假设一:
假设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都行 10 小时,题中条件指出: 快车从甲地到乙地要 10 小时;慢车行全程为 15 小时,所以当我们假设两车 同时从甲地开出 10 小时后,快车到达了乙地,而慢车还在途中:
由于每小时快车比慢车多行 ,快车到达乙地,慢车还要行 5 小时,才能到 达乙地,即还要行 120 公里。据此,可以推算出慢车的速度:
=120÷5
=
知道了慢车每小时行 24 公里,又知道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 12 公里, 就可用加法计算出快车的速度:
知道了快车每小时行 36 公里,又知道从甲地到乙地要行 10 小时,用乘 法计算可得全程是:
。 用慢车速度也可以求出全程:
现在,我们再来按“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来考虑多少小时相遇。 由“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可得:
=。
快车和慢车 6 小时可以相遇;相遇时,快车和慢车各行多少公里?由:
“速度×时间”可得:
答:快车和慢车 6 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行了 216 公里,慢车行了 144 公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1、针对练:用两种方法解答。
(1)电池厂生产了48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每8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2人,一共栽树336棵。平均每人栽树多少棵?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2、比较练:
(1)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每件95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一共卖了68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15袋,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四、小结: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作业:课堂作业第45页。
板书:连除应用题
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
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答:每盒60支。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地,乙到达A地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300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一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2+3)=2/5
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3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5×3=6/5
两次相遇点之间的距离占全程的2-6/5-2/5=2/5
所以全程是3000÷2/5=7500米。
解乙的速度是甲的2/3即甲速:乙速=3:2所以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3/5,乙走了全程的2/5
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甲共走了2倍全程的3/5=6/5,乙走了2倍全程的2/5=4/56/5-4/5=2/5,即相差全程的2/5A、B两地的距离=3000/(2/5)=7500米
综合:3000/[2*3/(2+3)-2*2/(3+2)]=50(千米)
76.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9千米/小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时间的比为2:1.一天因下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10小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C顺水速度是逆水速度的2倍,那么逆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2倍,静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3倍,所以水流速度是9÷3=3千米/小时
下雨时,水流速度是3×2=6千米/小时,
逆行速度是9-6=3千米/小时
顺行速度是9+6=15千米/小时
所以往返时,逆行时间和顺行时间比是5:1
所以顺行时间是10÷(5+1)=5/3小时
所以甲乙两港相距5/3×15=25千米
解:无论水速多少,逆水与顺水速度和均为9*2=18
故:
水速FlowSpeed=18/3/2=3;
船速ShipSpeed=FlowSpeed+18/3=9;
whenrains,Flowspeed=6;
顺水s1=9+6=15;
逆水s2=9-6=3;
顺水单程时间10*(3/(15+3))=5/3;
so,相距5/3*15=25km
2.某学校入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报考的学生中,只有1/3被录取,录取者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高6分,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其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低15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是80分,问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解:假设每组三人,其中3×1/3=1人被录取。每组总得分80×3=240分。录取者比没有被录取者多6+15=21分。所以,没有被录取的分数是(240-21)÷3=73分所以,录取分数线是73+15=88分
解:因为没录取的学生数是录取的学生数的:
(1-1/3)/1/3=2倍,二者的平均分之间相差:15+6=21分的距离,所以,在均衡分数时,没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每提高一分,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就要降低2分,这样二者的分差就减少了3分,21/3=7,即要进行7次这样的均衡才能达到平均分80分,在这个均衡过程中,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降低了:2*7=14分,
所以,录取分数线是:80+14-6=88分,
3.一群学生搬砖,如果有12人每人各搬7块,其余的每人搬5块,那么最后余下148块;如果有30人每人各搬8块,其余的每人搬7块,那么最后余下20块.问学生共有多少人?砖有多少块?
解:如果每人搬7块,就会余下30×(8-7)+20=50块
所以搬5块的人有(148-50)÷(7-5)=49人
所以学生共有12+49=61人,砖有61×7+50=477块。
解:12人每人各搬7块,当他们搬8块的时候,多搬了12块
18人每人各搬5块,当他们搬动8块的时候,多搬了18*3=54块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
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2块,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
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
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
解:把30人分成12人和18人两部分,12人每人各搬7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2*1=12块,18人每人各搬5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8*3=54块,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7-5=2块,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块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1 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从家到学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发10分钟,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这样与平时到达学校的时间一样。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学需要时间多少分钟?
2 大货车和小轿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行驶,大货车先走1.5小时,小轿车出发后4小时后追上了大货车。如果小轿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那么出发后3小时就追上了大货车。问:小轿车实际上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 已知甲车速度为每小时90千米,乙车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径C地时乙车比甲车早到10分钟;第二天甲乙分别从B,A两地出发同时返回原来出发地,在途径C地时甲车比乙车早到1个半小时,那么AB距离时多少?
4 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从某长街的西头、乙从该长街的`东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钟乙、丙相遇,那麽这条长街的长度是?米。
5 甲乙两人在A、B两地间往返散步,甲从A、乙从B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点距B处60米。当乙从A处返回时走了l0米第二次与甲相遇。A、B相距多少米?
6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10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后,共相遇多少次?
7 从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6厘米的长方体中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厘米.
8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立方体,沿长、宽、高分别切二刀、三刀、四刀后,成为60个小长方体这60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总和是______平方米。
9 一千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涂油漆后再分开为原来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至少有一面被油漆涂过的数目是多少个?
10 小强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去,平常只用20分钟。由于途中有2千米正在修路,只好推车步行,步行速度只有骑车的1/3,结果用了36分钟才到学校。小强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2500字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所以体积比就等于底面积之比,9:12=3:4
5.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把甲的套数看作5份,乙的套数就是6份。
甲获得的利润是80%×5=4份,乙获得的利润是50%×6=3份
甲比乙多4-3=1份,这1份就是10套。
所以,甲原来购进了10×5=50套。
6.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
由于经过7/3小时共注了一池水,所以甲管注了7/12,乙管注了5/12。
甲管的注水速度是7/12÷7/3=1/4,乙管的注水速度是1/4×5/7=5/28。
甲管后来的注水速度是1/4×(1+25%)=5/16
用去的时间是5/12÷5/16=4/3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需要1÷5/28=5.6小时
还需要注水5.6-7/3-4/3=29/15小时
即1小时56分钟
继续再做一种方法:
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甲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7/12=4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5/12=5.6小时
时间相差5.6-4=1.6小时
后来甲管速度提高,时间就更少了,相差的时间就更多了。
甲速度提高后,还要7/3×5/7=5/3小时
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1/5
所以时间缩短了5/3×1/5=1/3
所以,乙管还要1.6+1/3=29/15小时
再做一种方法:
①求甲管余下的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5/7÷(1+25%)=4/3小时
②求乙管余下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7/5=49/15小时
③求甲管注满后,乙管还要的时间。
49/15-4/3=29/15小时
7.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
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
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
8.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9.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10.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
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
11.师徒二人共同加工170个零件,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还多10个,那么徒弟一共加工了几个零件?
给徒弟加工的零件数加上10*4=40个以后,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这样,零件总数就是3+4=7份,师傅加工了3份,徒弟加工了4份。
12.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80%。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但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的。那么小轿车是在上午什么时候追上大轿车的。
这个题目和第8题比较近似。但比第8题复杂些!
大轿车行完全程比小轿车多17-5+4=16分钟
所以大轿车行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是16÷(1-80%)=80分钟
小轿车行完全程需要80×80%=64分钟
由于大轿车在中点休息了,所以我们要讨论在中点是否能追上。
大轿车出发后80÷2=40分钟到达中点,出发后40+5=45分钟离开
小轿车在大轿车出发17分钟后,才出发,行到中点,大轿车已经行了17+64÷2=49分钟了。
说明小轿车到达中点的时候,大轿车已经又出发了。那么就是在后面一半的路追上的。
既然后来两人都没有休息,小轿车又比大轿车早到4分钟。
那么追上的时间是小轿车到达之前4÷(1-80%)×80%=16分钟
所以,是在大轿车出发后17+64-16=65分钟追上。
所以此时的时刻是11时05分。
13.一部书稿,甲单独打字要14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要20小时完成。如果甲先打1小时,然后由乙接替甲打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打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打完这部书稿时,甲乙两人共用多少小时?
甲每小时完成1/14,乙每小时完成1/20,两人的工效和为:1/14+1/20=17/140;
因为1/(17/140)=8(小时)......1/35,即两人各打8小时之后,还剩下1/35,这部分工作由甲来完成,还需要:
(1/35)/(1/14)=2/5小时=0.4小时。
所以,打完这部书稿时,两人共用:8*2+0.4=16.4小时。
14.黄气球2元3个,花气球3元2个,学校共买了32个气球,其中花气球比黄气球少4个,学校买哪种气球用的钱多?
黄气球数量:(32+4)/2=18个,花气球数量:(32-4)/2=14个;
黄气球总价:(18/3)*2=12元,花气球总价:(14/2)*3=21元。
15.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分,船在水流速度为20米/分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的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船的顺水速度:60+20=80米/分,船的逆水速度:60-20=40米/分。
因为船的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的比为2:1,所以顺流与逆流的时间比为1:2。
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时间为:
3小时30分*1/(1+2)=1小时10分=7/6小时。(7/6小时=70分)
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路程为:
80*7/6=280/3千米。(80×70=5600)
16.甲粮仓装43吨面粉,乙粮仓装37吨面粉,如果把乙粮仓的面粉装入甲粮仓,那么甲粮仓装满后,乙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乙粮仓容量的1/2;如果把甲粮仓的面粉装入乙粮仓,那么乙粮仓装满后,甲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甲粮仓容量的1/3,每个粮仓各可以装面粉多少吨?
由于两个粮仓容量之和是相同的,总共的面粉43+37=80吨也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乙粮仓差1-1/2=1/2没有装满,甲粮仓差1-1/3=2/3没有装满。
说明乙粮仓的1/2和甲粮仓的2/3的容量是相同的。
所以,乙仓库的容量是甲仓库的2/3÷1/2=4/3
所以,甲仓库的容量是80÷(1+4/3÷2)=48吨
乙仓库的容量是48×4/3=64吨
17.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商相等,余数都是2,甲、乙两数之和是478。那么甲、乙丙三数之和是几?
根据题意得:
甲数=乙数×商+2;乙数=丙数×商+2
甲、乙、丙三个数都是整数,还有丙数大于2。
商是大于0的整数,如果商是0,那么甲数和乙数都是2,就不符合要求。
所以,必然存在,甲数>乙数>丙数,由于丙数>2,所以乙数大于商的2倍。
因为甲数+乙数=乙数×(商+1)+2=478
因为476=1×476=2×238=4×119=7×68=14×34=17×28,所以“商+1”<17
当商=1时,甲数是240,乙数是238,丙数是236,和就是714
当商=3时,甲数是359,乙数是119,丙数是39,和就是517
当商=6时,甲数是410,乙数是68,丙数是11,和就是489
当商=13时,甲数是444,乙数是34,丙数是32/11,不符合要求
当商=16时,甲数是450,乙数是28,丙数是26/16,不符合要求
所以,符合要求的结果是。714、517、489三组。
18.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减少10%,那么要比原定时间迟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80千米,再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到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很难理解,仔细看看哦。
原定时间是1÷10%×(1-10%)=9小时
如果速度提高20%行完全程,时间就会提前9-9÷(1+20%)=3/2
因为只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所以,提高速度的路程是1÷3/2=2/3
所以甲乙两第之间的距离是180÷(1-2/3)=540千米
山岫老师的解答如下:
第18题我是这样想的:原速度:减速度=10:9,
所以减时间:原时间=10:9,
所以减时间为:1/(1-9/10)=10小时;原时间为9小时;
原速度:加速度=5:6,原时间:加时间=6:5,
行驶完180千米后,原时间=1/(1/6)=6小时,
所以形式180千米的时间为9-6=3小时,原速度为180/3=60千米/时,
所以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0*9=540千米
19.某校参加军训队列表演比赛,组织一个方阵队伍。如果每班6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4个班的同学参加,如果每班7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3个班的同学参加。那么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几人?
利用平方数解答题目:
根据题意,方阵人数要满足60×3<方阵人数≤60×4,并且满足70×2<方阵人数≤70×3
说明总人数在60×3=180和70×3=210之间
这之间的平方数只有14×14=196人。
所以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196人。
20.甲、乙、丙三台车床加工方形和圆形的两种零件,已知甲车床每加工3个零件中有2个是圆形的;乙车床每加工4个零件中有3个是圆形的;丙车床每加工5个零件中有4个是圆形的。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了58个圆形零件,而加工的方形零件个数的比为4:3:3,那么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零件几个?
我用份数来解答:
甲车床加工方形零件4份,圆形零件4×2=8份
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3=9份
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4=12份
圆形零件共8+9+12=29份,每份是58÷29=2份
方形零件有2×(3+3+4)=20个
所以,共加工零件20+58=78个
(170+10*4)/7=30个
30*4-40=80个
或者:
把师傅加工的零件数减去10*3=30个,师傅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的1/4。
(170-10*3)/(3+4)*4=80个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导语: 小升初数学知识的巩固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备考需要用心去学习,下面为大家分享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张先生向商店订购某种商品80件,每件定价100元.张先生向商店经理说:“如果你肯减价,每减价1元,我就多订购4件.”商品店经理算了一下,如果减价5%,由于张先生多订购,仍可获得与原来一样多的利润.问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法一: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共订购80+20=100件。
由于利润一样,所以存在:利润×80=(利润-5)×100,可以得出利润是25元。
所以成本是100-25=75元。
解法二: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如果按照原价销售,就会多获得20÷80=1/4的利润。那么减价的5元,相当于原来利润的1-1÷(1+1/4)=1/5。那么原来的`利润是5÷1/5=25元。因此成本是100-25=75元。
减价5%就是减价了:100×5%=5元
所以多订了:4×5=20件
共订购:80+20=100件
现在的售价是:(100-5)×100=9500元--------100件的成本和利润
原来的售价是:80×100=8000元-------------80件的成本和利润
因为利润一样,所以9500-8000=1500元是100-80=20件的成本
一件的成本是:1500÷20=75元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148.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向B跑.当甲跑到B时,乙离B还有15米,丙离B还有32米;当乙跑到B时,丙离B还有20米;当丙跑到B时,一共用了25秒,乙每秒跑多少米?
解:乙行15米,丙行32-20=12米。所以乙和丙的速度比是15:12=5:4
所以当乙行到B时,行了5份,丙行了4份,所以全程是20÷(5-4)×5=100米。
所以丙的速度是每秒100÷25=4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4×5=5米
149.小明从家去体育馆看球赛.去时他步行5分钟后,跑步8分钟,到达体育馆.回来时,他先步行10分钟后,开始跑步,结果比去时多用了3分15秒钟回到家.他跑步的速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多少?
解:后来跑步用了5+8+3+1/4-10=25/4分,
所以步行10-5=5分钟的路程和跑步8-25/4=7/4分钟的路程相等。
所以跑步和步行的速度比是5:7/4=20:7。
150.有一批零件,甲、乙两种车床都可以加工.如果甲车床单独加工,可以比乙车床单独加工提前10天完成任务.现在用甲、乙两车床一起加工,结果12天就完成了任务.如果只用甲车床单独加工需多少天完成任务?
解:在明月清风老师的指导下,终于知道了算法。关键是分数拆分。
合做12天完成,工效和是1/12
把1/12拆分成两个单位分数
12^2=144把144写成两数积的形式,其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10。
因为8×18=144;所以有12+8=20天。
151.甲、乙两个书架,共有书3000册,甲的册数的2/5比乙的册数的1/4多420本,求两个书架各有书多少册?
解:如果给乙的1/4加上420册,即给乙加上420*4=1680册,乙的1/4就与甲的2/5同样多。这时,甲、乙的册数比为1/4:2/5=5:8。
所以,甲书架有书:(3000+1680)*5/(5+8)=1800册;乙书架有书:3000-1800=1200册。
152.姐弟两人打印一批稿件,姐姐单独打印需要的时间是弟弟所需时间的3/8,姐姐先打印了这批稿件的2/5后,接着由弟弟单独打印,用24小时打印完,问姐姐打印了多少小时?
解法一:
另外的1-2/5=3/5如果弟弟做,需要的时间就相当于姐姐的3/5÷3/8=8/5,
所以姐姐单独打印完需要24÷(2/5+8/5)=12小时,所以姐姐打了12×2/5=4.8小时。
解法二:
姐姐单独打印需要的时间是弟弟所需时间的3/8,姐姐先打印了这批稿件的2/5需要的时间相当于弟弟完成同样任务所需总时间的2/5×3/8=3/20,
接着由弟弟单独打印,需时为总时间的3/5,两比为1/4,共计用24小时。
弟弟打剩下的3/5用时24×4/(1+4)=96/5小时,完成全部任务用96÷5÷3/5=32小时。姐姐单独打完用时是32×3/8=12小时。所以姐姐用了12×2/5=4.8小时。
153.有甲、乙两个水管向水池注水,先开甲管,开放时间是单开乙管注满水池所需时间的1/3.然后开放乙管,开放的时间是单开甲管注满水池所需时间的1/3.这样注满水池的13/18.如果甲、乙两管同时开放,注满水池需3+3/5小时,那么单开甲管或单开乙管注满水池,各需要多少小时?
解:用初中的方法解答一下。设甲管开放时间是x小时,乙管开放时间是y小时。
有x/y×1/3+y/x×1/3=13/18,解得y/x=2/3
因为1/y+1/x=5/18,所以,x=9,y=6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1.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
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
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
2.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3.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4.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
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
5.师徒二人共同加工170个零件,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还多10个,那么徒弟一共加工了几个零件?
给徒弟加工的零件数加上10*4=40个以后,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这样,零件总数就是3+4=7份,师傅加工了3份,徒弟加工了4份。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关于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
1. 自动扶梯以均匀的速度向上行驶,一男孩与一女孩同时从自动扶梯向上走,男孩的速度是女孩的2倍,已知男孩走了27级到达扶梯的顶部,而女孩走了18级到达顶部.问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多少级?
首先要明确: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的级数=人走的级数+扶梯自动上升的级数。女孩走 18级的时间,男孩应该走 18×2=36级 男孩走了27级,相当于女孩所用的时间的27÷36=1/4
所以男孩到达顶部时,扶梯上升的级数是女孩到达顶部时扶梯上升级数的3/4,扶梯自动上升级数相差27-18=9级 所以,女孩走的时间内扶梯上升了9÷(1-3/4)=36级.所以,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是36+18=54级
2. 两堆苹果一样重,第一堆卖出2/3,第二堆卖出50千克,如果第一堆剩下的苹果比第二堆剩下的苹果少,那么两堆剩下的苹果至少有多少千克?
第一堆剩下的苹果比第二堆少,那么卖掉的就比第二堆多,并且是3-1=2的倍数,所以第一堆至少卖掉50+2=52千克,剩下52/2=26千克;第二堆卖掉50千克,剩下52+26-50=28千克。两堆剩下的苹果至少有:26+28=54千克。
3. 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不停的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已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快,并且两车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杂途中C地,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几倍?
设相遇点与A地的距离为a,与B地的距离为b,那么:第一次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的路程为2b,第二次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的路程为2a.因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所行总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所行总路程的2倍,所以2a是2b的2倍,即a是b的2倍。因此,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a+2b)/a=(a+a)/a=2倍。如果乙车继续行驶回到A地时,那么甲车也刚好回到A地,这时,甲车行了2个往返,乙车行了1个往返,所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2÷1=2倍。
4.一只小船从甲地到乙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6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走6千米,说明逆水走1小时还差6/2=3千米没到乙地。
顺水走1小时比逆水多走8千米,说明逆水走3千米与顺水走8-3=5千米时间相同,这段时间里的路程差是5-3=2千米,等于1小时路程差的1/4,所以顺水速度是每小时5*4=20千米(或者说逆水速度是3*4=12千米)甲、乙两地距离是12*1+3=15千米
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 A *********************C****B*********D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 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 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 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逆水速度=8/[(5-3)/3]=12千米/小时 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
5.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并在A,B两地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地点与第四次相遇地点相差10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35=3:7。这里的相遇存在迎面相遇和追上相遇两种。(如果两车相差的路程是AB的距离的倍数,就是追上相遇。)
第一次相遇(迎面),把全程看作10份,甲车行了3份,乙车行了7份
第二次相遇(追上),10÷(7-3)=2.5,甲车行了2.5×3=7.5份,乙车行了17.5份。
第三次相遇(迎面),甲车行了3×3=9份,乙车行了7×3=21份
第四次相遇(迎面),甲车行了3×5=15份,乙车行了7×5=35份
两次相遇点,相距9-(15-10)=4份,所以每份是100÷4=25千米
所以AB两地相距25×10=250千米
6.某人沿着向上移动的自动扶梯从顶部朝底下用了7分30秒,而他沿着自动扶梯从底朝上走到顶部只用了1分30秒.如果此人不走,那么乘着扶梯从底到顶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那么此人沿扶梯从底走到顶要多少时间?
把扶梯长度看作单位“1”。当人从顶部朝底下时,人的速度-扶梯速度=1÷7.5=2/15当人从底朝上走到顶部时,人的速度+扶梯速度=1÷1.5=2/3所以,人的速度是(2/15+2/3)÷2=2/5,扶梯的速度是2/5-2/15=4/15所以,如果人不走,需要1÷4/15=3又3/4,即3分45秒 如果停电,人就需要1÷2/5=2.5分钟,即2分30秒
7.甲、乙两个圆柱体容器,底面积比为5:3,甲容器水深20厘米,乙容器水深10厘米.再往两个容器中注入同样多的水,使得两个容器中的`水深相等.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利用比例和差倍问题的思想来解答:
由于甲乙两个容器的底面积之比是5:3,注入同样多的水,那么高度之比就该是3:5, 所以,要使注入后高度相等,那么就要相差20-10=10厘米深。 那么乙容器就要注入10÷(5-3)×5=25厘米 所以这时的水深25+10=35厘米。
8.A、B两地相距207千米,甲、乙两车8:00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速度分别为60千米/小时,54千米/小时,丙车8:30从B地出发到A地,速度为48千米/小时.丙车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时是几点几分?
丙车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时必在它们正中间,而这点正是甲、乙两车平均走过的路程。
可以考虑用平均速度来算。 (60+54)÷2=57 甲、乙两车平均速度57千米/小时
(207-57×0.5)÷(57+48)=1.7 8:30后1.7小时(102分钟)是10:12
丙车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说明丙车行到了两车的中点上。我们假设丁,也和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以(60+54)÷2=57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丁车就一直在甲乙两车的中点上。丙车和丁车相遇时,丙车就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了。丁车先行了57×30/60=28.5千米,
又经过了(207-28.5)÷(57+48)=1.7小时和丙车相遇,即丙车于10:12,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
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30厘米,如果它的宽增加1/5,长减少1/8,就得到一个相同周长的新长方形.求原长方形的面积.
由题意,宽的1/5等于长的1/8 即宽、长比为8:5 宽:130÷2÷(8+5)×8=40 长:130÷2-40=25 25×40=1000
10.有一长方形,它的长与宽的比是5:2,对角线长29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我是画图来解答的 算出黄色部分和中间空心部分的面积比然后从29的平方里面来分配
面积比5×2×2:3×3=20:9 黄色部分的面积是29×29÷(20+9)×20=580平方厘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1.《故事大王》每本12元,《十万个为什么》每本25元,买8本《故事大王》和8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2.四二班有男生38人,女生26人。每8人一组参加清理小广告的活动,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3.李大爷带了250元买化肥,买了5袋化肥后还剩下25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元?
4.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 24米,修了15天后,还剩下130米。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5.张老是带了200元钱,想买2个排球和4根跳绳,每个排球48元,每根跳绳12元,还剩多少元?
6.甲校图书馆藏书15000本,乙校图书馆藏书23000本。乙校比甲校多藏书多少本?
7.明光村上交稻谷257800千克,稻谷村上交稻谷325960千克。两个村一共上交稻谷多少千克?
8.一台电冰箱2400元,一台彩色电视3500元,一台洗衣机1650元。买三种家电各一台,一共需要多少元?
9.春季同学们植树,四年级同学植树88棵,五年级同学植树96棵,六年级同学植树104棵,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
数学、自然、社会、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2分。小红五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11.食品前天购进白菜328千克,昨天购进白菜156千克,今天购进白菜272千克,食堂3天共购进白菜多少千克?
12.同学样采集植物标本,四一班同学采集132个,四二班同学采集256个,四三班同学采集168个。四年级一共采集了多少植物标本?
13.小红读一本480页的故事书,第一周读了136页,第二周读了164页,小红再读多少页正好读完?
14.一辆客车前3时行驶105千米,后2时行驶80千米。这辆客车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15.一个工地用去2400吨水泥后,又运来800吨,这时工地有水泥1400吨,工地原有水泥多少吨?
16.学校位于小刚家和小丽家之间,小刚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刚每分走 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5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乙两城相距6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行了4时后,距乙城还有44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每时多少千米?
18.王乐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3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66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19.育才小学有学生718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8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20.一种面条机,每台批发价是86元,王经理想买26台,他带2500元够吗?
21.一个架线工,一天可以架线 304米,15天大约架线多少米?
22.一块长方形地的长是205米,宽是88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3.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85米,已经修了20天,再修128米正好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24.学校准备买一批课外读物,发给一至六年级的12个班,每班105本,还要送给幼儿园88本。学校应该买多少本课外读物?
25.学校食堂新买来一堆煤,平均每天烧420千克,烧了14天后还剩下190千克。原来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26.一辆准载5吨的汽车装了160袋麦子,每袋麦子25千克,这辆汽车超载了吗?
27.某林场要栽种树苗65行,每行24棵。已经栽了960棵,再栽多少棵正好完成任务?
28.学校合唱队订做了60套演出服,每件上衣54元,每条裤子3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小刚和小红三人参加数学竞赛的平均成绩是94分,其中小明得了92分,小红得了95分。小刚得了多少分?
30.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的速度是45千米/时,6时到达。回来时提高了速度,只用了5时就从乙地回到了甲地。回来时每时行多少千米?
31.育才小学买来46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15元,每把椅子45元。买这些课桌椅一共用去多少元?
32.同学们做红花240朵,做黄花80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33.有350本连环画,每班5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34.鲜花店有400枝玫瑰花,每20枝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几束?
35.李大爷用卡车运化肥,每次可以运80袋,运640袋化肥,几次可以运完?
36.学校开运动会,12个班共有312名运动员,平均每个班有多少名运动员?
37.学校操场的长是 35米,面积是840平方米。操场的宽是多少米?
38.张师傅5天加工了160个零件,照为样的效率,要加工416个零件,需要多少天?
39.用小车到果园里运苹果,每辆小车装6筐,每筐装15千克。运720千克苹果需要几辆这样的小车?
40.张老师要打一篇4500字的稿件,他每分可以打102个字,45分能打完吗?
41.服装厂要加工一批校服,原计划每天生产250套,30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00套,实际多少天完成?(用比例解答)(江西景德镇市)
42.一批货物,原计划每天运走18吨,84天运完,实际每天运21吨,实际要几天运完?(用比例解)(银川市二十一小学)
43.装配小组要装配一批洗衣机,计划每天装配27台,20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装配了30台,只需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江苏无锡市北塘区)
44.大庆小学食堂运来24吨煤,计划烧50天。实际每天节约0.08吨,实际烧了多少天?(浙江乐清市)
45.车间生产一批零件,每天生产65套,生产12天后还差130套,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套?(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46.希望小学装修多媒体教室。计划用边长30厘米的'釉面方砖铺地,需要900块,实际用边长50厘米的方大理石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南昌市东湖区)
47.装订一批同样的练习本,原计划每本装16页,可以装订250本,如果要装订成200本,每本应装多少页?(用比例解)(广西桂林市)
48.服装厂原计划做120套西服,每套西服用布4.8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用布0.3米。节约下来的布,可以做多少套西服?(上海市长青学校)
49.师傅比徒弟多加工192个零件,已知师傅加工的零件个数是徒弟的4倍,师徒二人各加工多少个零件?(用方程解)(银川市二十一小学)
50.红光农具厂五月份生产农具600件,比四月份多生产25%,四月份生产农具多少件?(武汉市青山区)
51.红星纺织厂有女职工174人,比男职工人数的3倍少6人,全厂共有职工多少人?(浙江绍兴县)
53.蓓蕾小学三年级有学生86人,比二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少4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长沙市实验小学)
女生人数的比是7∶8,这个学校女生有多少人?(杭州市上城区)
55.张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少4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7。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浙江平阳县)
56.一个书架有两层,上层放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取30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正好相等。原来两层书架上各有书多少本?(上海市虹口区)
二两层和的1.5倍,第三层放有多少本书?(南昌市青云谱区)
58.文艺书的本数与其他两种书的本数的比是1∶5,工具书和文艺书共有180本。图书箱里共有图书多少本?(江苏无锡市)
乙两个同学,甲同学积蓄了乙两个同学剩下的钱的数量比是3∶4,乙同学原来有积蓄多少元?(江西景德镇市)
60.小红和小芳都积攒了一些零用钱。她们所攒钱的比是5∶3,在“支援灾区”捐款活动中小红捐26元,小芳捐10元,这时她们剩下的钱数相等。小红原来有多少钱?(武汉市青山区)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1500字
小编浏览了很多文章发现“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最为惊艳,不同的工作场合需要不同的文档处理准则,不妨去参考一下范文吧。模仿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写作特点和需求,怎样才能轻松写出范文?不管你需要什么信息这篇文章里都有!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1)
例1:
自行车和汽车共有 ,自行车和汽车各有几辆?
假设一:
假设 24 辆车都是汽车,那么按每辆汽车 4 只轮胎计算,轮胎只数应为
,怎么会多算 42 只轮胎,这是由于假定自行车的辆数,把它当作汽车来计算。
每辆自行车是 ÷(=42÷2
=
自行车有 21 辆,而自行车和汽车总计是 24 辆,减法计算,可得汽车的 辆数:
答:自行车有 21 辆,汽车有 3 辆。 假设二:
假设 。这比题中 的“,怎么会少算 6 只轮胎,这是由于假 定汽车的辆数当作自行车来计算。每辆汽车少算 2 只轮胎,那么少算 6 只轮 胎,就可求出有几辆汽车算作自行车。据此,
列式计算(÷(
=6÷2
=
既知汽车有 3 辆,汽车和自行车总计 24 辆,减法计算,可得自行车辆数
例2:
某农机厂制造一批农具,原计划 18 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照这样做了 12 天,就超过原计划产量 240 件,这批农具原计划制造多少 件?
分析:
这道题要求原计划制造多少件,不是从题目的条件来看,既不知道原计 划每天制造多少件,也不知道实际每天制造多少件,所以要想按照一般的数 量关系,通过分析来寻找解题线索,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假设法来解答。
题目告诉我们,“原计划 18 天完成”我们就假设实际生产了 18 天。那 么,按照题目的条件“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来计算的话,应该比原 计划产量多制造:
根据题意,制造 。制造的 件数相差了 ,这就是说,按实际每天制造的件数计算,6 天可以制造农具 660 件,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相差数中,算出实际每天制造的 件数是:
通过假设,找到了解开这道题目的一个重要条件,即实际每天制造 ,因为 12 天制造的件数比原计划产量多 240 件,所以原计划制造的件数就是:
列综合式计算:(÷(×12-240
=660÷6×12-240
=1320-240
= 答:原计划制造农具 1080 件。
当求出了实际每天制造 110 件之后,下一步也可以这样思考: 根据已知条件“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 50 件”,可求得原计划每天制造的件数:
。
再根据已知条件“原计划 18 天完成”即可求得原计划制造的件数:
列综合式计算[(÷(-50]×18
=[660÷6-50]×18
=60×18
= 答:略。
由上例看出用假设法求出实际每天制造的件数,是解这道题的关键。
例3:
勤风印刷厂,装订车间有 40 个工人,每分钟每个男工装订 3 本书,每个 女工装订 1.5 本书,男女工人 5 分钟一共装订了 435 本书。问男女工人各装 订多少本?
假设一:
假设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男工一样多,每分钟也装订 。
由题中所给条件“男女工人 。由此看出,假设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男工一样 多,要比实际多出 ,而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本数比实际多算
。那么,多少个女工多算了 ÷(
=(÷1.5
=33÷1.5
=
全车间一共是 40 人,女工有 22 人,可用减法计算,可得出男工人数:
每个男工每分钟装订 3 本,18 个男工 5 分钟装订的本数是:
每个女工每分钟装订 1.5 本,22 个女工 5 分钟装订的本数是:
答:男工装订 270 本,女工装订 165 本。 假设二:
假设每个男工每分钟装订本数和每个女工一样多,每分钟装订 比题中说的每分钟装 订 少 。
由于假设,每个男工装订本数比实际少算了 ,那么,多 少个男工少算 ÷
(
=(÷1.5
=27÷1.5
=。
女工人数:
以下解答步骤和假设一相同,由此从略。
有一种古老的典型算术题,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这是一道有趣的题目,是用假设法解答的。如:
例4:
鸡兔同笼,共有头 34 只,脚 118 只,鸡兔各有几只?
假设一:
假设笼里装的全部是兔子,由于每只兔有 =136 只脚,比实际的 118 只脚多了 18 只脚,因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 只脚,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
=18÷2
=。 兔子的只数:
答:鸡有 9 只,兔子有 25 只。
假设二:
假设笼里装的全部是鸡,由于每只鸡有 =68 只脚,比实际的 118 只脚少了 50 只脚,因每只鸡比每只兔少 2 只 脚,就可以先求出兔子的只数:
(÷(
=50÷2
= 鸡的只数:
答:鸡有 9 只,兔子有 25 只
例5:
一列快车从甲地到乙地要用 10 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到甲地要用 15 小 时,每小时快车比慢车多行 12 公里,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相遇时,快车和慢车各行多少公里?
假设一:
假设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都行 10 小时,题中条件指出: 快车从甲地到乙地要 10 小时;慢车行全程为 15 小时,所以当我们假设两车 同时从甲地开出 10 小时后,快车到达了乙地,而慢车还在途中:
由于每小时快车比慢车多行 ,快车到达乙地,慢车还要行 5 小时,才能到 达乙地,即还要行 120 公里。据此,可以推算出慢车的速度:
=120÷5
=
知道了慢车每小时行 24 公里,又知道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 12 公里, 就可用加法计算出快车的速度:
知道了快车每小时行 36 公里,又知道从甲地到乙地要行 10 小时,用乘 法计算可得全程是:
。 用慢车速度也可以求出全程:
现在,我们再来按“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来考虑多少小时相遇。 由“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可得:
=。
快车和慢车 6 小时可以相遇;相遇时,快车和慢车各行多少公里?由:
“速度×时间”可得:
答:快车和慢车 6 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行了 216 公里,慢车行了 144 公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2)
1、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一个足球多少钱?一个排球多少钱?
2、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3、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4、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5、一辆公共汽从东站开到西站,开一趟。如果这辆车从东站出发,开了11趟之后,这辆车在东站还是西站?
6、王老师领男女学生个10名去看电影,要买几张电影票。
7、12辆摩托车组成一列向前开,从前往后数,银色摩托车是第8辆,问:从后往前数,它是第几辆?
8、小文今年10岁,比妈妈小29岁。去年他比妈妈小几岁?
9、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买回的鸭蛋是几个?
10、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3)
1、原有29个球,借出8个,还剩多少个?
2、借出8个球,还剩21个,原有多少个?
3、买来12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多少个?
4、吃了4个苹果,还剩8个,原来有多少个?
5、车场里开走了4辆车,还剩15辆。车场里原有多少辆车?
6、草地上的兔子跑了8只后,还剩下40只,原来有兔子多少只?
7、商店卖出汽水32箱,还剩20箱,原有汽水多少箱?
8、水果店卖出苹果76筐,还剩3筐,原有苹果多少筐?
9、小山剪了一些★,贴了31个,还剩下7个。小山剪了几个★?
10、小华看书看了92页,还剩下4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多少页?
11、英语小组原来有12个人,今天上课缺席的有2个人,今天上课的有多少人?
12、学校里有8个足球,49个小皮球,小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
13、商店里有26个小汽球,5个大汽球,大汽球比小汽球少多少个?
14、合唱队有3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少多少个?
15、小明养了36只兔,小红养了24只兔,小明比小红多养了多少只?
16、商店里有35盒红汽球,20盒黄汽球,黄汽球比红汽球少多少盒?
17、梨子有5个,苹果有7个,苹果比梨子多多少个?
18、草地上有白兔7只,黑兔4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
19、小花8岁,爸爸38岁,爸爸比小花大几岁?
20、美术组有13人,数学组有9人,美术组比数学组多多少人?
21、草地有公鸡7只,母鸡39只,母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少多少只?
22、食堂运回大米28袋,面粉7袋,面粉比大米少多少袋?
23、体操队有18人,游泳队比体操队多11人,游泳队有多少人?
24、水果店卖出26筐苹果后,剩下的比卖出的多9筐。剩下多少筐苹果?
25、小华有25本故事书,小方比他多11本。小方有多少本?
26、六月卖出冰箱58台,七月比六月多卖出22台。七月卖出多少台?
27、小花今年8岁,爸爸比她大29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28、有5个草莓,樱桃比草莓多3个,樱桃有几个?
29、小花捡了25个贝壳,小明比小花多捡了4个,小明捡了多少个贝壳?
30、数学组有9人,美术组比数学组多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
31、食堂运回大米28袋,面粉比大米多7袋,面粉有多少袋?
32、小明养了36只兔,小红比小明多养了3只,小红养了多少只兔?
33、商店里有35盒红汽球,黄汽球比红汽球多10盒,黄汽球有多少盒?
34、25比12多多少?
35、比32多20的数是多少?
36、一个加数是28,另一个加数比它大10,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37、一个数比60多30,这个数是多少?
38、38比8多多少?
39、一个数是26,另一个数是58,和是多少?
40、29比7多多少?
41、比49多20的数是多少?
42、一个数比26多8,这个数是多少?
43、第一个加数是58,第二个加数是89,第一个加数比第二个加数少多少?
44、被减数是69,减数是39,被减数比减数多多少?
45、比29多29的数是多少?
46、54与67的差是多少?
47、5与38的和是多少?
48、比最大的两位数多1的数是多少?
49、一个数是5,另一个数是38,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50、一个加数是35,另一个加数比它多7,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4)
1. 有若干个自然数,它们的算术平均数是10,如果从这些数中去掉最大的一个,则余下的算术平均数为9;如果去掉最小的一个,则余下的算术平均数为11,这些数最多有多少个?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最大值是几?
解:根据新课标教材,0是最小的自然数。
由于去掉最小数后,算术平均数是11,
所以,这些数最多有10÷(11-10)+1=11个。
所以,最大的数最大值是11-1+10=20
2. 某班有少先队员35人,这个班有男生23人,这个班女生少先队员比男生非少先队员多几人?
解:
方法一
如果这23个男生都是少先队员,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有35-23=12人,男生非少先队员就没有了,所以就多12人。
方法二
如果这23个男生都不是少先队员,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有35人,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比男生非少先队员多35-23=12人。
方法三
女生少先队员-男生非少先队员
=(女生少先队员+男生少先队员)-(男生非少先队员+男生少先队员)
=少先队员-男生
=35-23
=12人。
3. 小东计划到周口店参观猿人遗址.如果他坐汽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比骑车去早到3小时,如果他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去,那么比骑车晚到5小时,小东的出发点到周口店有多少千米?
解:
说明坐汽车比步行少用3+5=8小时,
这8小时内,步行要行8×8=64千米。
坐汽车每小时要比步行多行40-8=32千米。
坐汽车64÷32=2小时,就可以多行这么多了。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又想到一个解法:
汽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0÷8=5倍
那么汽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是(3+5)÷(5-1)=2小时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40/8=5 (5+3)*40=320 320/(5-1)=80
4. 甲、乙两船在相距90千米的河上航行,如果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则15小时甲船追上乙船.求在静水中甲、乙两船的速度.
两船速度和:90÷3=30(千米)
两船速度差:90÷15=6(千米)
乙船的速度:(30-6)÷2=12(千米/小时)
甲船的速度:12+6==18(千米/小时)
答:甲船的速度是18千米/小时,乙船的速度是12千米/小时.
5. 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先队员有71人,一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75%,二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5/6.一班少先队员人数比二班少先队员人数多几人?
解:一班人数:(5/6x90-71)/(5/6-75%)=48(人)
一班少先队员人数比二班少先队员多的人数:75%x48-5/6x(90-48)=1(人)
解:
假设两个班的少先队员都占本班人数的5/6,
那么少先队员人数就占两班总人数的5/6,即90×5/6=75人。
比实际多了75-71=4人。
所以一班有少先队员4÷(5/6-75%)=48人,二班有90-48=42人。
那么一班比二班多48×75%-42×5/6=1人
6. 一个容器中已注满水,有大、中、小三个球.第一次把小球沉入水中,第二次把小球取出,把中球沉入水中,第三次把中球取出,把小球和大球一起沉入水中,现知道每次从容器中溢出水量的情况是:第一次是第二次的1/2,第三次是第二次的1.5倍.求三个球的体积之比.
解:
第一次溢出的水是小球的体积,假设为1
第二次溢出的水是中球的体积-小球的体积
第三次溢出的水是大球的体积+小球的体积-中球的体积
第一次是第二次的1/2,所以中球的体积为1+2=3
第三次是第二次的1.5倍,第二次是2;所以大球的体积为3-1+3=5
V小球:V中球:V大球=1:3:5
7. 某人翻越一座山用了2小时,返回用了2.5小时,他上山的速度是3000米/小时,下山的速度是4500米/小时.问翻越这座山要走多少米?
解:
往返共用去2+2.5=4.5小时。
所有上坡用的时间和所有下坡用的时间比是4500:3000=3:2。
所有上坡用的时间是4.5÷(3+2)×3=2.7小时,
所以翻越这座山要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所有的山坡路,即3000×2.7=8100米
解:上山的速度是3000米/小时,所以走每一米需要时间1/3000小时
下山的速度是4500米/小时,所以走每一米需要时间1/4500小时
上山走的总路程=下山走的总路程=全程
相当于用3000米/小时和4500米/小时的速度和(2+2.5)小时走了 2个全程(一个全程上山和一个全程下山)
(2+2.5)÷(1/3000+1/4500)=8100米
8. 钢筋原材料每根长7.3米,每套钢筋架子用长2.4米、2.1米和1.5米的钢筋各一段.现需要绑好钢筋架子100套,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多少根?
解:
2.1×2+1.5×2=7.2米,用100÷2=50根原材料。
2.4×3=7.2米,用100÷3=33根……1段原材料。
最后的这一段也要用1根原材料。
所以共用去50+33+1=84根原材料。
9. 有一块铜锌合金,其中铜和锌的比2:3.现知道再加入6克锌,熔化后共得新合金36克,新合金中铜和锌的比是多少?
解法一:
加入的6克锌相当于新合金的6÷36=1/6。
原来的合金是新合金是1-1/6=5/6。
铜没有变,占新合金的5/6÷(2+3)×2=1/3,
新合金中的锌占1-1/3=2/3。
所以新合金中的铜和锌的比是1/3:2/3=1:2
解法二:
原来的合金重36-6=30(克)
原来的合金每份重30÷(2+3)=6(克)
含铜6×2=12(克) ,含锌6×3=18(克)
新合金中的合金比12÷(18+6)=1/2,即铜:锌=1:2
10. 小明通常总是步行上学,有一天他想锻炼身体,前1/3路程快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后一段的路程慢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倍.这样小明比平时早35分到校,小明步行上学需要多少分钟?
解:
行1/3的路程,速度是步行的4倍,
说明用的时间是原来总时间的1/3÷4=1/12。
行余下的1-1/3=2/3的路程,速度是步行的2倍,
说明用的时间是原来总时间的2/3÷2=1/3。
所以这35分钟相当于平时总时间的1-1/3-1/12=7/12
所以小明步行上学需要35÷7/12=60分钟。
解:
35÷(4+2+1)=5(分钟)
5×4÷3/1=60(分钟)
答:小明步行上学需要60分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5)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5 三角形 面积=底×高÷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
7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8 圆形(1)周长=直径×∏=2×∏×半径(2)面积=半径×半径×∏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6)
1、李红早晨7点从家出发去学校,她走了2分钟后发现忘带语文书了,她立刻回家拿了书又立即往学校赶,这样她到校时是7点20分。如果她每分钟走80米,李红家离学校有多远?
2、一辆货车从甲城往乙城运货,每小时行42千米,预计6小时到达。但行到一半时,由于机器出了故障,用了1小时进行修理,如果仍要求在预计时间到达乙地,余下的路程必须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卡车上午10时从南京出发开往浙江,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1时到达,但实际晚点2小时。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明明家离学校有200米,他走了4分钟,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明明走了12分钟。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5、小李骑摩托车以每分钟650米的速度从甲村到乙村去办事,他骑出5分钟后,因忘记带东西立即返回去拿,然后又立即出发去乙村,这样他一共用了25分钟才到达乙村。两个村相距有多少米?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下午1时可以到达。开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多用2小时,如果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张青平时都用每分钟66米的速度从家出发去上学,这样他10分钟就能到学校。有一天他走到一半时,遇到一个熟人讲了2分钟话,如果他仍要按时到校,余下的路程每分钟要走多少米?
8、小明和小红的家在同一条大街的两头。如果小明每分钟走40米,小红每分钟走30米,他们两人约好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远?
9、一列客车和一列火车分别从两座城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火车每小时行35千米,经过8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求:两座城市相距多远?
10、一架飞机以每小时420千米的速度从A城出发,飞向B城。一小时后,另一架飞机以每小时小时460千米的速度从B城飞往A城,经过3小时遇到从A城飞来的飞机。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1、小红和小明从相距15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55米,小明每分钟比小红多行15米。经过10分钟后,两人相遇了吗?
12、敌舰在我军舰前面以每分钟120米的速度逃跑,我军舰以每分钟180米的速度在后面追,20分钟后追上敌舰。问:一开始敌舰在我军舰前多少米?
13、敌舰在我军舰前1500米处逃跑,我军舰在后面追。敌舰每分钟行150米,我军舰每分钟行180米,多少分钟才能追上?
14、小丽和小张都从东村往西村走,小丽用每分钟120米的速度先走了5分钟后,小张才用每分钟150的速度出发,结果两人同时到达。东西两村相距多远?
15、小红和小明都从甲村到乙村去办事,小红以每分120米的速度先走了一会,小明以每分140米的速度在后面追,用5分钟就追上了。小红先走了多少米?
16、甲飞机每小时飞行400千米,乙飞机每小时飞行430千米。它们同时从A城飞往B城,4小时后它们相隔多少千米?
17、一辆卡车在一辆轿车前52千米处以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开往甲地。这辆轿车每小时行40千米,多少小时后才能追上卡车?
22、夜行军时,甲队同学由于帮助受伤的同学,落在了乙队同学后面150米,乙队同学仍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前进。老师要求甲队同学以每分钟110米的速度跑步追及,几分钟可以追上乙队?
2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4小时后,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结果同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24、上海路小学有一个300米的环形跑道。洋洋和宁宁同时从起跑线起跑,洋洋每秒跑6米,宁宁每秒跑4米,多少秒后洋洋能追上宁宁?这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7)
1.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捡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
2. 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
3. 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
4、超市里买4袋饼干要付8元,买8袋饼干要付多少元?
5、老师有8袋乒乓球,每袋6个,借给同学15个,还剩多少个?
6. 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
7、三个小队一共捉了42条虫子,第一队捉了18条,第二队捉了16条。第三小队捉了多少条虫子?
8. 王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红卡纸是绿卡纸的多少倍?
9. 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
10、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1、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母鸡比公鸡多16只。母鸡有多少只?
12、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母鸡比公鸡多14只,公鸡有多少只?
13、小白兔有72只,小狗有9只,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14、56个桃子平均分给7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5、商店有自行车60辆,卖了4天,每天卖8辆,还剩多少辆?
16、 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
17、花丛中有蜻蜓和蝴蝶共35只,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12只。现在花丛中蜻蜓和蝴蝶有多少只?
18、停车场有卡车35辆,有轿车24辆。开走了17辆,现在有多少辆车?
19、小明做了18面绿旗,又做了32面红旗。送给幼儿园14面,小明现在还有多少面?
20、面包师傅做了54个面包,小明买走了19个,小红买走了25。你还可以买几个?
参考答案
1. 45
2. 9
3. 6
4. 16
5. 33
6. 25
7. 8
8. 3
9. 7
10. 50
11. 60
12. 46
13. 8
14. 8
15. 28
16. 18
17. 41
18. 42
19. 36
20. 10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8)
[专题介绍]
工厂和商店有时减价出售商品,通常我们把它称为“打折扣”出售,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
利润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商店出售商品总是期望获得利润,一般情况下,商品从厂家购进的价格称为本价,商家在成本价的基础上提高价格出售,所赚的钱称为利润,利润与成本的百分比称之为利润率。期望利润=成本价×期望利润率。
[经典例题]
例1、某商店将某种DVD按进价提高35%后,打出“九折优惠酬宾,外送50元出租车费”的广告,结果每台仍旧获利208元,那么每台DVD的进价是多少元?(B级)
解:定价是进价的1+35%
打九折后,实际售价是进价的135%×90%=121.5%
每台DVD的实际盈利:208+50=258(元)
每台DVD的进价258÷(121.5%-1)=1200(元)
答:每台DVD的进价是1200元
例2:一种服装,甲店比乙店的进货便宜10%甲店按照2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照15%的利润定价,甲店比乙店的出厂价便宜11.2元,问甲店的进货价 是多少元?(B级)
分析:
解:设乙店的成本价为1
(1+15%)是乙店的定价
(1-10%)×(1+20%)是甲店的定价
(1+15%)-(1-10%)×(1+20%)=7%
11.2÷7%=160(元)
160×(1-10%)=144(元)
答:甲店的进货价为144元。
例3、原来将一批水果按100%的利润定价出售,由于价格过高,无人购买,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出售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会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来利润的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百分之几?(B级)
分析:
要求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百分之几,则需要求出第二次是按百分之几的利润定价。
解:设第二次降价是按x%的利润定价的。
38%×40%+x%×(1-40%)=30.2%
X%=25%
(1+25%)÷(1+100%)=62.5%
答: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62.5%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1500字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57梯子网整理的“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我们在写范文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参考范文是值得学习领悟的写作小窍门。 范文中的整体构思体现了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掌控力,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考和分享!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1】
教学内容: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正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小结:(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2题第1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关系,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一定。
做练一练第2题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要根据什么来列式解答?
3、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3】
数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精选50题)
应用题一般由文字和数字相结合,给出条件,最后提取文中的数字进行正确的运算作答。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与得分高点,很多同学也是因为应用题而与别人拉开分距。攻破应用题,既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孩子思维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今天,大家准备了数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精选50题),供大家练习,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成绩!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板书设计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6】
关于比例的数学应用题(精选50题)
应用题一般由文字和数字相结合,给出条件,最后提取文中的数字进行正确的运算作答。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与得分高点,很多同学也是因为应用题而与别人拉开分距。攻破应用题,既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孩子思维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今天,给大家准备了关于比例的数学应用题(精选50题),供大家练习,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成绩!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91页例4;练一练;《作业本》第39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学会用反比例解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判断题中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列出等积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
二、新授:
1、教学例4。
例4: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观察:
⑴、题中有哪几个量?
⑵、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为速度时间=路程,由于4小时与3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
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
5X=206
X=2065=24(千米)
X=24
(检验)
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
2、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15千米,要求几小时到达应怎样列式?
3、试一试。
(1)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36人,可以站多少行?
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p39.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
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因图为=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说说这道题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当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用X小时。
6:10.6=14:X
6x=10.614
X=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X或140:2=X:5
25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X=705/4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一定,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的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b.30:150=1200:x
c.150x=301200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b.60:8=3:x
c.608=(8-3)x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b.5:40=x:480
c.40x=5480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b.24:5=6:x
c.(24+6)x=245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b.75%:3=2:x
c.75%x=23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根据条件,提问。(男生和女生及全班人数的关系)
已知六年级(3)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2/3.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3)班和二年级(3)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3+2=5
③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千克,2份()千克,5份是()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例的数学应用题模板【篇12】
例1某车间要加工2220个零件,单独做,甲、乙、丙三人所需工作时间的比是4∶5∶6。现在由三人共同加工,问完成任务时,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
错解由甲、乙、丙三人单独做所需工作时间的比是4∶5∶6,推出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4,用按比例分配的思路解。
评析上述解答错在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看成是6∶5∶4。诚然,如果甲、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4∶5,那么,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就是5∶4,这是正确的。但是,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时间的连比是4∶5∶6转化成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是6∶5∶4,那就大错了!不错,工作效率的比等于工作时间比的反比。从已知条件看,甲、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4∶5,所以,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4;乙、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5∶6,所以,乙、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这里的“5∶4”表示甲5份,乙4份,“6∶5”表示乙6份,丙5分,两个比都是两重相比,其中同样表示“乙”有几份的数在前后两个比中并不相同,我们怎么能将这两个比直接变成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呢?显然,上述解答中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看成是6∶5∶4,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答应当是: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
容易看出,因为5∶4=15∶12,6∶5=12∶10,所以,由上述“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4,乙、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也可以得到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是是15∶12∶10。
例2有两瓶同样重的盐水,甲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8,乙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5。现将两瓶盐水并在一起,问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多少?
错解认为在甲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水的重量是“8”,在乙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水的重量是“5”,于是,将两瓶盐水并在一起,便得到盐的重量是(1+1=)2,水的重量是(8+5=)13。
(1+1)∶(8+5)=2∶13
答: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2∶13。
评析上述解答的主要错误是把两种物质重量的最简比,看成了就是两种物质具体重量的比。甲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8,不等于说在这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千克,水的重量是8千克,乙瓶的情况也是一样。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在甲瓶盐水中,盐有1份,水有8份,盐和水一共有(1+8=)9(份),在乙瓶盐水中,盐有1份,水有5份,盐和水一共有(1+5=)6(份)。因为两瓶盐水是“同样重”,但甲瓶有9份,乙瓶只有6份,所以,可见两瓶盐水中每“1份”的重量有多少是不相同的。上述解答简单地将两瓶盐水中每份重量不同的盐和水的份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个“和”组成一个比,便造成了解答的错误。
正确的解答是:1∶8=2∶16,2+16=18;
1∶5=3:15,3+15=10。(2+3)∶(16+15)=5:31
答: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