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或许能够帮助您找到对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文档处理是管理职位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之一,范文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利用范文的架构,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积累了多少优秀的范文呢?请记住将本网页的链接加入到您的书签列表中!...

活动范文 > 试题 > 导航 >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9篇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2024-01-26

相关推荐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9篇。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或许能够帮助您找到对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文档处理是管理职位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之一,范文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利用范文的架构,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积累了多少优秀的范文呢?请记住将本网页的链接加入到您的书签列表中!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体育用品有90个乒乓球;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五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90÷2=45盒

90÷5=18盒

答: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如果每五个装一盒;也能正好装完。因为90能整除五。

2、体育店有57个皮球;每三个装在一个盒子里;能正好装完吗?

57÷3=19盒

答:能正好装完。

3、甲;乙两个人打打一份10000字的文件;甲每分打115个字;乙每分钟打135个字;几分钟可以打完?

10000÷(115+135)=40分

答:40分钟可以打完。

4、五年级同学植树;13或14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年级参加植树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13x14=192人

答:五年级参加植树的人至少有192人.

下面几道题目虽然属于应用题;但跟方程有关。我都是用方程解答的。

5、两辆汽车从一个地方相背而行.一车每小时行31千米;一车每小时行44千米.经过多少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方程:

解:两车x时后相遇.

31x+44x=300

75x=300

x=4

4小时=240分钟

答:经过240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6、两个工程队要共同挖通一条长119米的隧道;两队从两头分别施工.甲队每天挖4米;乙队每天挖3米;经过多少天能把隧道挖通?

解:设x天后挖通隧道

3x+4x=119

7x=119

x=17

答:经过17天挖通隧道.

7、学校合唱队和舞蹈队共有140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6倍;舞蹈队有多少人?解:设舞蹈队有x人

6x+x=140

7x=140

x=20人

答:舞蹈队有20人.

从这里开始不是方程题了.

8、兄弟两个人同时从家里到体育馆;路长1300米.哥哥每分步行80米;弟弟骑自行车以每分180米的速度到体育馆后立刻返回;途中与哥哥相遇;这时哥哥走了几分钟?

1300x2=2600米

2600÷(180+80)

=2600÷260

=10分

答:这时哥哥走了10分钟.

9、六一儿童节;王老师买了360块饼干;480块糖;400个水果;制作精美小礼包;分给小朋友作为礼物;至多可做几个小礼包?

360+480+400=1240个

答:至多可做1240个小礼包.

10、淘气买了40个气球;请同学来家比吹气球.为了能把气球平分;淘气应该请几个同学来比吹气球?淘气不参加.

40÷2=20人40÷4=10人40÷5=8人

40÷8=5人40÷10=4人40÷20=2人

答:请同学的方法有6种;分别是:20人;10人;5人;8人;4人;2人.

11、一块梯形的玉米地;上底15米;下底24米;高18米.每平方米平均种玉米9株;这块地一共可种多少株玉米?

(15+24)x18÷2=351平方米

351x9=3195株

答:这块地可种玉米3159株.

12、某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内;列队时;每排5人;4人;3人都刚好多一人;这班有多少人?

5x4x3=60人60+1=61人

答:这班有61人.

13、王月有一盒巧克力糖;每次7粒;5粒;3粒的数都余1粒;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7x5x3=105粒105+1=106粒

答: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106粒.

14、晨光小区有一段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甬道要铺方砖.设计师准备了边长是30厘米的方砖;请你算一算:需要几块这样的方砖?如果每块方砖3元;那么铺这段甬道需要多少元?

15米=150分米1.2米=12分米30厘米=3分米

150x12=1800平方分米3x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200x3=600元

答:需要200块这样的方砖;需要600元.

15、有两块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实验田;一块底边长70米;高45米;另一块底边长90米;高是多少米?

70x45=3150平方米3150÷90=35米

答:高是35米.

16、一批钢管叠成一堆;最下层有10根;每上1层少放1根;最上1层放了5根.这批钢管有多少根?

10-5+1=6层(10+5)x6÷2

=15x6÷2

=90÷2

=45根

答:这批钢管有45根.

17、有一些糖果;平均分别给21个小朋友剩20块;平均分给35个小朋友剩34块;平均分给56个小朋友剩55块。你知道这堆糖果至少有多少块吗?

解:21、35、56的最小公倍数是840;840-1=839(块)

答:这堆糖果至少有839块

18、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1.2÷3=0.4 0.4÷2=0.2

19、前年小明比妈妈小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设小明年龄是x;

则3x-x=24 x=12

小明12;妈妈36

20、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分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解:48÷12=4分米

则表面积为4x4=16平方分米

16x6=96平方分米

体积为4x4x4=64立方分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1、一根圆柱形的木料长2米,截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原来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形麦堆的底面周长12.56 米,高1.2 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50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吨?

3、一个长方形的长8厘米,宽4.56厘米,与这个长方形周长相等的圆的面积是多少?

4、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应用题练习题: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0.8公顷,它的底是400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5、一块白布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剪成直角边是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三角巾,最多可以剪多少块?

6、用12.56分米长的铅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多多少?

7、小红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54页,照这样计算,要看完162页的这本书,还需几天?(用比例解)

8、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两个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9、织布厂加工完成一批布,甲乙合作16天完成,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每天织600米,这批布共多少千米。

10、甲乙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甲下午6时出发每小时行40000米,乙第二天上午4时出发,经过10小时后两车相距1080千米。乙车的时速是多少千米?

11、机床厂制造某种机床,每台用钢材1.5吨,实际每台节约0.25吨。结果比原计划多制造10台。原计划造机床多少台?

12、小王按批发价买进一批牙刷,每枝0.35元,零售价每枝0.40元,当还剩下200枝没卖时,小王计算扣除所有成本已获利200元。商店买来牙刷多少枝?

13、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已知某种盐水中盐和水的重量比是1:10。 500克盐要加水多少千克?

14、修一条公路,前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一共要多少天?

15、一台洗衣机原价1450元,现降价20%出售,但售价仍比成本高1/9。这台洗衣机成本多少元?

16、要修建一条新路,实际投资了158.8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21.2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17、单独完成一项工程,甲队要10小时,乙队要15小时。现在甲队先独做2小时,余下的乙队在参加工作,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任务?

18、小林早晨7:30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50米。刚到学校门口发现数学书没有带,立即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0米。到家正好是7:54。小林家离学校多少米?

19、一个长方体仓库从里面量约长9米。宽6米,高5米。如果放入棱长为2米的正方体木箱,至多可以放进多少只?

20、某厂会计发现现金多了273.6元,经查帐发现原来是有一笔支出款的小数点点错了一位。问这笔款是多少元?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地,乙到达A地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300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一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2+3)=2/5

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3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5×3=6/5

两次相遇点之间的距离占全程的2-6/5-2/5=2/5

所以全程是3000÷2/5=7500米。

解乙的速度是甲的2/3即甲速:乙速=3:2所以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3/5,乙走了全程的2/5

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甲共走了2倍全程的3/5=6/5,乙走了2倍全程的2/5=4/56/5-4/5=2/5,即相差全程的2/5A、B两地的距离=3000/(2/5)=7500米

综合:3000/[2*3/(2+3)-2*2/(3+2)]=50(千米)

76.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9千米/小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时间的比为2:1.一天因下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10小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C顺水速度是逆水速度的2倍,那么逆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2倍,静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3倍,所以水流速度是9÷3=3千米/小时

下雨时,水流速度是3×2=6千米/小时,

逆行速度是9-6=3千米/小时

顺行速度是9+6=15千米/小时

所以往返时,逆行时间和顺行时间比是5:1

所以顺行时间是10÷(5+1)=5/3小时

所以甲乙两港相距5/3×15=25千米

解:无论水速多少,逆水与顺水速度和均为9*2=18

故:

水速FlowSpeed=18/3/2=3;

船速ShipSpeed=FlowSpeed+18/3=9;

whenrains,Flowspeed=6;

顺水s1=9+6=15;

逆水s2=9-6=3;

顺水单程时间10*(3/(15+3))=5/3;

so,相距5/3*15=25km

2.某学校入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报考的学生中,只有1/3被录取,录取者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高6分,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其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低15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是80分,问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解:假设每组三人,其中3×1/3=1人被录取。每组总得分80×3=240分。录取者比没有被录取者多6+15=21分。所以,没有被录取的分数是(240-21)÷3=73分所以,录取分数线是73+15=88分

解:因为没录取的学生数是录取的学生数的:

(1-1/3)/1/3=2倍,二者的平均分之间相差:15+6=21分的距离,所以,在均衡分数时,没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每提高一分,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就要降低2分,这样二者的分差就减少了3分,21/3=7,即要进行7次这样的均衡才能达到平均分80分,在这个均衡过程中,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降低了:2*7=14分,

所以,录取分数线是:80+14-6=88分,

3.一群学生搬砖,如果有12人每人各搬7块,其余的每人搬5块,那么最后余下148块;如果有30人每人各搬8块,其余的每人搬7块,那么最后余下20块.问学生共有多少人?砖有多少块?

解:如果每人搬7块,就会余下30×(8-7)+20=50块

所以搬5块的人有(148-50)÷(7-5)=49人

所以学生共有12+49=61人,砖有61×7+50=477块。

解:12人每人各搬7块,当他们搬8块的时候,多搬了12块

18人每人各搬5块,当他们搬动8块的时候,多搬了18*3=54块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

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2块,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

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

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

解:把30人分成12人和18人两部分,12人每人各搬7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2*1=12块,18人每人各搬5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8*3=54块,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7-5=2块,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块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工程问题

(1)一般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小学数学除了简单的计算,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出现应用题。应用题是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叙述出来所形成的题目。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倍数的应用题,一起来练习吧!

【倍数问题】

一、求一个数的几倍就乘以几,要用乘法

1.  3的5倍是多少?

3x5=15 答:3的5倍是15。

2. 4的10倍是多少?

3. 7的9倍是多少?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用大数除以小的数

1.  45是9的多少倍?

2. 45÷9=5 答:45是9的5倍。

3. 35是5的多少倍?

4. 72是8的多少倍?

【应用问题】

(一)、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公式 :小数  ×  倍  数  =大 数

相当于:平均数×  份  数  =总数

相当于:1倍数X倍  数  = 几倍的数

相当于:每份数X份数 =  总  数

1、小明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5倍,爸爸今年多少岁?

2、买一支笔2元钱,买60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能吃多少只害虫?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公式:  大数  ÷  小  数  = 倍数

相当于: 几倍的数  ÷ 1倍数=  倍数

相当于:总 数  ÷  平均数 = 份 数

相当于:总数  ÷  每份数 =  份 数

1、小明今年9岁,爸爸今年45。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几倍?

2、买一支笔2元钱,花120元可以买多少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3、三个同学做纸花。做了24朵红花,6朵黄花。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班共有46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每4张摆一行,能摆多少行?还剩几张?

(三)、求一倍数?

公式:大  数  ÷ 倍数  = 小数

相当于: 几倍的数  ÷ 倍数= 1倍 数

相当于:  总  数  ÷ 份数= 平均数

相当于:  总  数  ÷ 份  数 = 每份数

1、爸爸今年45岁,是小玲年龄的5倍,小明今年多少岁?

2、一只东北虎的重量是360千克,大约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问鸵鸟多少千克?企鹅多少千克?

3、买一支笔2元钱,花120元可以买多少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4、饲养小组有母鸡12只,恰好是公鸡的3倍,公鸡有几只?

5、图书馆买来4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5倍,科技书几本?

6、一只海狮重378千克,是一只企鹅体重的9倍。这只企鹅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8、公园运来160盆花,准备摆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摆多少盆花?

9、一部儿童电视剧共336分钟。分8集播放,每集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千米?

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丁小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同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四)几倍多几?

公式:小数1×倍数+小数2=大数

1、文具店运来三箱红墨水,每箱100瓶。运来的兰墨水比红墨水多200瓶,运来兰墨水多少瓶?

2、一只猴子重25千克,一头熊猫的体重比猴子的6倍还多12千克一头熊猫的体重是多少?

(五)几倍少几 ?

公式:小数1×倍数-小数2=大数

1、王大伯前年养猪2头,去年养猪头数是前年的3倍,到年底卖了4头,还有几头?

2、一个牧民养了76只山羊,养的绵羊比山羊的4倍少16只。这个牧民养了多少只绵羊?

3、一户菜农去年收黄瓜520千克。收的西红柿是黄瓜的3倍,收的茄子比西红柿少260千克。收茄子多少千克?

【综合题】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倍数的综合——比较问题】

1、一个单位有620人到温泉山庄度假。1辆大客车能坐58人,11辆大客车能一次送走这些人吗?

2、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可插6张要插多少页?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关于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公式集锦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各类型公式集锦,包括植树问题、盈亏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问题、浓度问题、利润与折扣问题公式。

植树问题 :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1、把一个体积为80立方厘米的铁块浸在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高度为10厘米,如果把铁块捞出后,水面高多少?

2、要制作12节长方体的铁皮烟囱,每节长2米,宽4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宽3米,铺设了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宽1.8米,装的煤高0.6米,平均每立方米煤重1.5吨,这辆车装的煤有多少吨?

5、一种无盖的长方体形铁皮水桶,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1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至少要多少铁皮?这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

宽7.5米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铺多厚?

宽14米,深1.2米。现在要在四壁和池底贴上面积为1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

8、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装的水高6分米,现放入一个体积是24立方分米的铁块。这时的水面高多少?

9、一块长方形铁皮,长32厘米,在它四个顶角分别剪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起来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盒。已知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是768立方厘米。原来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底面积是200平方厘米,高8厘米,里面盛有4厘米深的水,现在将一块石头放入水中,水面升高2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4米,它的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溶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一块正方体的石头,棱长是5分米,每立方米的石头大约重2.7千克,这块石头重有多少千克?

【附】《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

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TZw57.CoM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1、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一个足球多少钱?一个排球多少钱?

2、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3、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4、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5、一辆公共汽从东站开到西站,开一趟。如果这辆车从东站出发,开了11趟之后,这辆车在东站还是西站?

6、王老师领男女学生个10名去看电影,要买几张电影票。

7、12辆摩托车组成一列向前开,从前往后数,银色摩托车是第8辆,问:从后往前数,它是第几辆?

8、小文今年10岁,比妈妈小29岁。去年他比妈妈小几岁?

9、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买回的鸭蛋是几个?

10、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9

1、有一根圆柱体钢材长1米,如果把它横截成两段,表面积就增加6.28平方分米,这根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节圆柱体的铁皮烟囱长1.2米,直径是0.2米,做这样的烟囱300节,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3.六年级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7分之6.写出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

4.已知甲数除以已数的商是4.25,求甲数与已数的最简整数比.

5.一块6万平方米的森林,一年大约要蒸发4.8万吨水。平均1万平方米森林一年大约蒸发多少万吨水?

6.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能释放氧气75克,是每平方米草地所释放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一天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7.20xx年我国完成造林面积912万公顷,比20xx年增加了135万公顷。20xx年我国完成造林面积多少万公顷?

8.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9人,如果抽调甲班人数的十分之一去乙班后,那么甲、乙两班人数的比为5:6。这两个班原有人数各是多少?

9.开发区要开辟一片土地,每天平整0.5公顷,60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求提前10天完成任务,每天要比原来多平整多少公顷?(列方程解)

10.农业银行想把5元的人民币220张,完全换成2角的,可以换多少张?(用两种方法解答)

精选阅读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9篇


要如何归纳并整理范文合集呢?处理文档将有利于我们提高信息管理水平,范文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有指向性,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六年级五个班的同学共植树100棵.已知每个班植树的棵数都不相同,且按数量从多到少的排名恰好是一、二、三、四、五班.又知一班植的棵数是二、三班植的棵数之和,二班植的棵数是四、五班植的棵数之和,那么三班最多植树多少棵?

一班=二班+三班,二班=四班+五班;

可知,五个班的总和=一班+二班+三班+二班=二班×3+三班×2=100

所以二班×5>100>三班×5

所以二班人数超过20,三班人数少于20人

如果二班植树21棵,那么三班植树(100-21×3)÷2=17.5,棵数不能为小数。

如果二班植树22棵,那么三班植树(100-22×3)÷2=17棵

所以三班最多植树17棵。

2.甲每小时跑13千米,乙每小时跑11千米,乙比甲多跑了20分钟,结果乙比甲多跑了2千米.乙总共跑了多少千米?

乙多跑的20分钟,跑了20/60×11=11/3千米,

结果甲共追上了11/3-2=5/3千米,

需要5/3÷(13-11)=5/6小时,

乙共行了11×(5/6+20/60)=77/6千米

3.有高度相等的A,B两个圆柱形容器,内口半径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容器A中装满水,容器B是空的,把容器A中的水全部倒入容器B中,测得容器B中的水深比容器高的7/8还低2厘米.容器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这个题目要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与高的关系!

容器A中的水全部倒入容器B,

容器B的水深就应该占容器高的(6×6)÷(8×8)=9/16

所以容器高2÷(7/8-9/16)=6.4厘米

4.有104吨的货物,用载重为9吨的汽车运送.已知汽车每次往返需要1小时,实际上汽车每次多装了1吨,那么可提前几小时完成.

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次数要整数才行。

需要跑的次数是104÷9=11次……5吨,所以要跑11+1=12次

实际跑的次数是104÷(9+1)=10次……4吨,故10+1=11次

往返一次1小时,所以提前(12-11)×1=1小时。

5.师、徒二人第一天共加工零件225个,第二天采用了新工艺,师傅加工的零件比第一天增加了24%,徒弟增加了45%,两人共加工零件300个,第二天师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徒弟加工了几个零件?

这个题目有点像鸡兔同笼问题:

如果两人工作效率都提高24%,那么两人共加工零件225×(24%+1)=279个

说明徒弟提高45%-24%=21%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加工300-279=21个

所以徒弟第一天加工21÷21%=100个,那么徒弟第二天加工了100×(1+45%)=145个

那么师傅加工了300-145=155个零件。

6.奋斗小学组织六年级同学到百花山进行野营拉练,行程每天增加2千米.去时用了4天,回来时用了3天,问学校距离百花山多少千米?

利用等差数列来解答:

行程每天增加2千米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天按照原来的速度行使,从第二天开始,都比前一天多行2千米。所以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由于前面四天和后面三天行的路程相等。

去时,四天相当于原速行四天还要多2+4+6=12千米

返回时,三天相当于原速行三天还要多8+10+12=30千米

所以原速每天行30-12=18千米,可以求出学校距离百花山18×3+30=84千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让幼儿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看图编应用题的想象力。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姿势,并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作业纸、铅笔、橡皮擦等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操作法等等。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1-20单数,两个两个数1-20,五个五个数。

2、碰球游戏:复习6、7、8、的组成

1.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数数。

2.师幼共同玩碰球游戏。

运用不同的形式复习数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巩固对数的认识。

二、 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PPT课件。(第一幅图:小鸟在天空飞翔)

提问:小朋友,图片上有什么呀?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将这件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说一说?那列成算式怎么说?你还能根据这个算式编出其他的应用题吗?

2、教师出示第二幅图。(小兔子吃胡萝卜)

师:看看怎么了? (小兔子吃掉三个胡萝卜)

3、看图自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接下来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谁能又快又准地看着图片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一个算式呢?

3、教师出示第三幅图片(小朋友玩气球)。

4、教师出示第四幅图片(蝴蝶飞舞)

5、教师出示第五幅图片(鱼缸里的金鱼)

6、教师出示第六幅图片(池塘里的青蛙)

7、师:小朋友,你们都会了吗?现在可是要你们来练练本领咯!

8、出示图片,讲解作业要求与方法。

注意:

(1)写作业时记得看清楚是加法还是减法哦!

(2)我们在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谁来说说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将纸放平摆正,抬头挺胸,手臂放平,食指与拇指的前端捏住笔杆,眼睛离纸头比要一把尺还长一点的距离。

9、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道题目:看分合式列算式

第二道题目:看图列算式

1. 幼儿欣赏PPT课件并

说出图中发生的事情。

2. 根据教师的提问做出

相应的回答。

3. 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以

及教师提示尝试编应用题。

4. 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

行列算式。

5. 观察作业练习内容,

倾听操作要求

6. 说一说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方法。

7.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整个事件,活动中教师以提问的引导方式帮助幼儿学会看图编应用题和看图列算式两个主要技能。在这里教师只是辅助的作用,运用课件生动形象又直接的观察让幼儿能更进一步的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而且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在本次活动中,运用课件创设了多种不同的情景氛围,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学习,在复习数数和碰球游戏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6、7、8的组成与分合,在观察图片与对话中帮助幼儿梳理图中内容,使得幼儿能更好理解内容,让绝大多部分幼儿都能较轻松的编出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3.在操作环节中,询问并提醒幼儿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注意到写字时的良好习惯,并应该每次都坚持保持正确姿势。

三、 结束部分

点评幼儿的作业情况

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业纸,其他幼儿进行检查作答情况。 通过作业点评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服装店因搬迁,店内商品八折销售。丽丽买了一件衣服用去52元,已知衣服原来按期望盈利30%定价,那么该店是亏本还是盈利?亏(盈)率是多少?

解:分析:要知亏还是盈,得知实际售价52元比成本少多少或多多少元,进而需知成本。因为52元是原价的80%,所以原价为(52÷80%)元;又因原价是按期望盈利30%定的,那么成本为 52÷80%÷(1+30%)=50(元)

可看出该店是盈利的,盈利率为 (52-50)÷50=4%

答:该店是盈利的,盈利率是4%。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1. 某商品每件成本72元,原来按定价出售,每天可售出100件,每件利润为成本的25%,后来按定价的90%出售,每天销售量提高到原来的2.5倍,照这样计算,每天的利润比原来增加几元?

原来每天的利润是72×25%×100=1800元后来每件的利润是是72÷(1+25%)×(1-90%)=9元后来每天获得利润100×2.5×9=2250元所以,增加了2250-1800=450元

2. 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比是5:4.乙车先发,从B站开往A站,当走到离B站72千米的地方时,甲车从A站发车往B站,两列火车相遇的地方离A,B两站距离的比是3:4,那么A,B两站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利用份数来解答:甲车行3份,乙车就行了3×4/5=2.4份,72千米相当于4-2.4=1.6份,每份是72÷1.6=45千米所以A和B两站之间的距离是45×(3+4)=315千米

利用分数来解答:甲车行全程的3/7,乙车就要行全程的3/7×4/5=12/3572千米对应的分率是4/7-12/35=8/35所以全程是72÷8/35=315千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导语: 小升初数学知识的巩固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备考需要用心去学习,下面为大家分享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一个蓄水池,每分钟流入4立方米水.如果打开5个水龙头,2小时半就把水池水放空,如果打开8个水龙头,1小时半就把水池水放空.现在打开13个水龙头,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水放空?

解:先计算1个水龙头每分钟放出水量.

2小时半比1小时半多60分钟,多流入水

.

时间都用分钟作单位,1个水龙头每分钟放水量是

= ,

8个水龙头1个半小时放出的水量是

8 × 8 × 90,

其中 .

打开13个水龙头每分钟可以放出水8×13,除去每分钟流入4,其余将放出原存的水,放空原存的5400,需要

=.

答:打开13个龙头,放空水池要54分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复习综合训练(十六)

1.甲、乙两个书架,共有书3000册,甲的册数的2/5比乙的册数的1/4多420本,求两个书架各有书多少册?

解:如果给乙的1/4加上420册,即给乙加上420*4=1680册,乙的1/4就与甲的2/5同样多。这时,甲、乙的册数比为1/4:2/5=5:8。

所以,甲书架有书:(3000+1680)*5/(5+8)=1800册;乙书架有书:3000-1800=1200册。

2.姐弟两人打印一批稿件,姐姐单独打印需要的时间是弟弟所需时间的3/8,姐姐先打印了这批稿件的2/5后,接着由弟弟单独打印,用24小时打印完,问姐姐打印了多少小时?

解法一:

另外的1-2/5=3/5如果弟弟做,需要的时间就相当于姐姐的3/5÷3/8=8/5, 所以姐姐单独打印完需要24÷(2/5+8/5)=12小时,所以姐姐打了12×2/5=

4.8小时。

解法二:

姐姐单独打印需要的时间是弟弟所需时间的3/8,姐姐先打印了这批稿件的2/5需要的时间相当于弟弟完成同样任务所需总时间的2/5×3/8=3/20,

接着由弟弟单独打印,需时为总时间的3/5,两比为1/4,共计用24小时。

弟弟打剩下的3/5用时24×4/(1+4)=96/5小时,完成全部任务用96÷5÷3/5=32小时。姐姐单独打完用时是32×3/8=12小时。所以姐姐用了12×2/5=4.8小时。

3.有甲、乙两个水管向水池注水,先开甲管,开放时间是单开乙管注满水池所需时间的1/3.然后开放乙管,开放的时间是单开甲管注满水池所需时间的1/3.这样注满水池的13/18.如果甲、乙两管同时开放,注满水池需3+3/5小时,那么单开甲管或单开乙管注满水池,各需要多少小时?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系列(十九)-北师大版││小学-旗下的小学(),为您免费提供小学语数英等各学科的海量教学资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动画课件、素材、作文、教学音视频和拓展资料等。充分满足您免费下载和上传各类资料的需求。

解:用初中的方法解答一下。设甲管开放时间是x小时,乙管开放时间是y小时。 有x/y×1/3+y/x×1/3=13/18,解得y/x=2/3

因为1/y+1/x=5/18,所以,x=9,y=6

4.A,B两地相距105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发后经1+3/4小时相遇,接着两人继续前进,在他们相遇3分钟后,一直以每小时40千米速度行驶的甲在途中与迎面而来的丙相遇,丙在与甲相遇后继续前进,在C地赶上乙.如果开始时甲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慢20千米,而乙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快2千米.那么甲乙就会在C地相遇.求丙的骑车速度?

解:甲乙的速度和每小时105÷7/4=60千米。

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0-40=20千米。

后来甲的速度是每小时40-20=20千米,

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2=22千米。

C地在距离A地的105÷(20+22)×20=50千米。

原来相遇的地点距离A地105÷60×40=70千米。

3分钟后甲乙相距60×3/60=3千米。

乙行了20×3/60=1千米,距离C地70-50+1=19千米。

甲行了40×3/60=2千米,丙距离C地70-50+2=22千米。

乙丙的速度比是19:22,所以丙的速度是每小时20÷19×22=440/19千米。

5.一件工作由A,B两道工序,上午在A工序上工作的人数是在B工序上工作人数的1/6.为提高工作效率,下午从B工序上调1人到A工序上,这时A工序上的人数是B工序上人数的1/5,A,B两个工序上共有多少人在工作?

解:上午在A工序的人数是总人数的1÷(1+6)=1/7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系列(十九)

下午在A工序上的人数是总人数的1÷(1+5)=1/6

所以共有1÷(1/6-1/7)=42人。

6.一座下底面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石台,它的一个顶点A有一个虫子巢穴,虫甲每分钟爬6厘米,虫乙每分钟爬10厘米,甲沿正方形的边由A-B-C-D-A不停地爬行,甲先爬2厘米后,乙沿甲爬行过的路线追赶甲,当乙遇到甲后,乙就立即沿原路返回巢穴,然后乙再沿甲爬行的路线追赶甲,.......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时,乙爬行了多长时间?

解:谈谈我对这个题目的详细解答,与大家共享。

10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10×4×100=4000厘米。

每分钟乙虫比甲虫多行10-6=4厘米。

每次乙从起点出发追及,乙行的路程不能超过4000厘米。

所以每次追及的时间不能超过4000÷10=400分钟。

所以相差的距离不能超过400×4=1600厘米。

设每一次追的距离为1份,

那么下一次追及的距离是1+6×[1÷(10-6)]×2=4份。

每次从起点出发追及的距离依次是2、8、32、128、512、20xx、……

因此,最后一次追及相差的距离是512厘米。

当乙追上甲时,甲共行了512÷4×10=1280厘米。

所以,从乙出发到最后一次追上甲,甲共行了1280-2=1278厘米。

甲行这段路程的时间就是乙爬行的所有时间。

所以是1278÷6=213分钟。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系列(十九)

7.有一群猴子,分一堆桃子,第一只猴子分了4个桃子和剩下桃子的1/10,第二只猴子分了8个桃子和这时剩下桃子的1 /10,第三只猴子分了12个桃子和这时剩下桃子的1/10........依次类推.最后发现这堆桃子正好分完,且每只猴子分得的桃子同样多.那么这群猴子有多少只?

方程解法:设总的桃子个数是10a+4个,那么第一只猴子分得a+4个桃子 剩下9a,假设9a=10b+8个,那么第二只猴子分得b+8个桃子。

所以a+4=b+8,即b=a-4个。那么就有9a=10(a-4)+8。

解得a=32。所以桃子有32×10+4=324个。

每只猴子分得32+4=36个,所以猴子有324÷36=9只。

明月清风老师的解法。

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比第二只猴子的那1/10多8-4=4个

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对应的单位1比第二只猴子分得的1/10对应的单位1多4÷1/10=40个。

那么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是40-8=32个。

所以桃子总数是32×10+4=324个。

每只猴子吃32+4=36个,那么有324÷36=9只猴子。

8.有甲、乙两项工作,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作要9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2天.王师傅单独完成甲工作要3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这两项工作,最少需要多少天?

解:分配任务,王师傅完成甲工作的时间少,先做3天甲工作,就完成了。 张师傅完成乙工作的时间少,先做3天乙工作,剩下1-3/12=3/4。

还需要3/4÷(1/12+1/15)=5天。所以共有3+5=8天。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系列(十九)-北师大版││小学-旗下的小学(),为您免费提供小学语数英等各学科的海量教学资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动画课件、素材、作文、教学音视频和拓展资料等。充分满足您免费下载和上传各类资料的需求。

9.某服装厂生产一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144元,售价是200元.一位服装经销商订购了120件这种服装,并提出:如果每件的销售每降低2元,我就多订购6件.按经销商的要求,这个服装厂售出多少件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个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解:原来的利润是200-144=56元。

由于56是2的倍数,所以把56看作56÷2=28份,

由于120是6的倍数,所以120看作120÷6=20份。

所以(20+28)÷2=24份的时候利润最大。

即最大利润是24×2×24×6=6912元。售出的件数是24×6=144件。

10.甲、乙两车从A,B两站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当甲车到达途中C站时,乙车还要再行4小时48分才能到达C站,那么甲车到达C站后还要再行多少小时与乙车相遇?

解:相距的路程是乙行4+48/60=4.8小时的路程。

所以,相遇时间是4.8÷(1+1.4)=2小时。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

(,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 ,乙班在调出 ,甲班为 9 4 - 8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9

1、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A地到B地,出发1.2小时后,超过中点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达到B地?

2、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出发1.8小时,行了72千米,距离中点还有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乙地?

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东站开往西站,1.5小时后,剩下的路程比全程的`一半少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东站到西站共需多长时间?

典型例题3

小明上学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共用了1.25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需要多少小时?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9篇


经过编辑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这篇“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写范文时有没有可借鉴的模板?参考借鉴范文可以让我们的写作不再停滞不前。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金融知识和理财技巧,愿本文能给您带来收获不妨将其保存收藏!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4.3厘米,面积是17.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2.去年小明比他爸爸小28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8倍。小明今年多少岁?

3.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共有365棵,桃树的棵树比梨树的2倍多5棵。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4.一辆汽车第一天行了3小时,第二天行了5小时,第一天比第二天少行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乙两地相距小明从乙地同时相向而行,小华每分钟走80米,小明每分钟走45米。两人几分相遇?

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2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乙两地相距189千米,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2千米,一列慢车从乙地去甲地每小时行54千米。若两车同时发车,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1.5千米?7.一个筑路队要筑1680米长的路。已经筑了15天,平均每天筑60米。其余的12天筑完,平均每天筑多少米?

8.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12把椅子,共付215.40元,每把椅子7.5元。每张桌子多少元?(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9.菜场运来萝卜25筐,黄瓜32筐,共重1870千克。已知每筐萝卜重30千克,黄瓜每筐重多少千克?

10.用两段布做相同的套装,第一段布长75米,第二段长100米,第一段布比第二段布少做10套。每套服装用布多少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关于数学应用题的思考

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让我们借助新教材这一载体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用活教材,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从而真正做到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1、北京到沈阳飞机票700元,动车票218元,从北京到沈阳,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2、电风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3、上半场比赛结束28比43,一队28分,2队43分,2队多少分?

4、全场比赛结束45比67,2队67分,1队45分,下半场2队得了多少分?

5、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05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广州塔高600米,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几百米?

6、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约多少?

7、一根4分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长多少?

8、王老师每天从家步行20分钟到学校,他每分钟大约走100米,王老师的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

9、妈妈带小明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上午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10、一名三年级学生体重25千克,10名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

1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边长增加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12、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周长是400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13、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14、冬冬借了一本科技书有40页,一周后归还,他每天准备看6页,能按时归还吗?

15、三(2)班有44人,老师准备分成8个小组讨论,每组可分几人,还剩几人?

16、用一段长4米的布料可以裁5件同样大小的背心。做一件背心要用多少布?

17、一头小象重4吨,用一辆载重10吨的大货车运,一次最多能运几头小象?

18、红旗连锁店原有瓶干632袋,卖出385袋,又运来200袋,这时店里有多少袋瓶干?

19、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20、一列火车的第10号车厢原有116人,到某站后,有58人下车,有45人上本。再开车时,这节车厢有多少人?

21、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22、书架上层有126本,中层有157本,下层有95本。(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3、湖中有8只天鹅,18只小鹿,6只猴子,24只兔子。

(1)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2)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并解答。

24、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1)李芳踢的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2)刘梅踢的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几个?

(3)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5、小丽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6倍,爸爸今年多少岁?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26、小红想做一串项链,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颗红珠子?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颗黄珠子?

27、熊宝宝抱了5个玉米,妈妈说我的'玉米给你3个后,我的玉米个数是你的2倍。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

28、丹丹有20块糖,拿出其中25送给乐乐,送给乐乐多少块?请你画一画,写一写,表示出自己的想法。

29、电动小汽车14元,熊宝宝玩具23元,机器人玩具32元。

(1)买2辆电动小汽车多少钱?

(2)小明用50元钱买2个熊宝宝,应找回多少钱?

(3)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0、有栋楼共有6个单元,每单元住18户,一共可住多少户?

31、小玲上初中了,每天上学要骑7分钟,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玲家到学校路程有多少米?

32、电*每天放映4场电影。每场最多卖278张票。每天最多有多少人看电影?

33、400名学生乘7辆汽车去郊游。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

34、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35、学校图书室有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36、参观科技馆,门票每人8元,共29人来参观,带250元够吗?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呢?

37、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8、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碗?

39、小林读一本故事书名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40、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吗?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1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其中甲的速度是乙两人相遇。问在此过程中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这可以说是最经典的行程问题了。不用分析小狗具体跑过哪些路程,只需要注意到甲、乙两人从出发到相遇需要20秒,在这20秒的时间里小狗一直在跑,因此它跑过的路程就是120米。

说到这个经典问题,故事可就多了。曾被问起一个中国小学生都很熟的问题:两个人相向而行,中间一只狗跑来跑去,问两个人相遇后狗走了多少路。诀窍无非是先求出相遇的时间再乘以狗的速度。Neumann当然瞬间给出了答案。提问的人失望地说你以前一定听说过这个诀窍吧。Neumann惊讶道:“什么诀窍?我就是把狗每次跑的都算出来,然后计算无穷级数……”

2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假设你站在甲、乙两地之间的某个位置,想乘坐出租车到乙地去。你看见一辆空车远远地从甲地驶来,而此时整条路上并没有别人与你争抢空车。我们假定车的行驶速度和人的步行速度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车速大于人速。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你应该迎着车走过去,还是顺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点?

在各种人多的场合下提出这个问题,此时大家的观点往往会立即分为鲜明的两派,并且各有各的道理。有人说,由于车速大于人速,我应该尽可能早地上车,充分利用汽车的速度优势,因此应该迎着空车走上去,提前与车相遇嘛。另一派人则说,为了尽早到达目的地,我应该充分利用时间,马不停蹄地赶往目的地。因此,我应该自己先朝目的地走一段路,再让出租车载我走完剩下的路程。

其实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两种方案花费的时间显然是一样的。只要站在出租车的角度上想一想,问题就变得很显然了:不管人在哪儿上车,出租车反正都要驶完甲地到乙地的全部路程,因此你到达乙地的时间总等于出租车驶完全程的时间,加上途中接人上车可能耽误的时间。从省事儿的角度来讲,站在原地不动是最好的方案!

不过不少人都找到了这个题的一个bug: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顺着车的方向往前走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你或许会直接走到终点,而此时出租车根本还没追上你!

3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某人上午八点从山脚出发,沿山路步行上山,晚上八点到达山顶。不过,他并不是匀速前进的,有时慢,有时快,有时甚至会停下来。第二天,他早晨八点从山顶出发,沿着原路下山,途中也是有时快有时慢,最终在晚上八点到达山脚。试着说明:此人一定在这两天的某个相同的时刻经过了山路上的同一个点。

这个题目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把这个人两天的行程重叠到一天去,换句话说想像有一个人从山脚走到了山顶,同一天还有另一个人从山顶走到了山脚。这两个人一定会在途中的某个地点相遇。这就说明了,这个人在两天的.同一时刻都经过了这里。

4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船在静水中往返A、B两地和在流水中往返A、B两地相比,哪种情况下更快?

这是一个经典问题了。答案是,船在静水中更快一些。注意船在顺水中的实际速度与在逆水中的实际速度的平均值就是它的静水速度,但由前一个问题的结论,实际的总平均速度会小于这个平均值。因此,船在流水中往返需要的总时间更久。

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可以让问题的答案变得异常显然,颇有一种荒谬的喜剧效果。假设船刚开始在上游。如果水速等于船速的话,它将以原速度的两倍飞速到达折返点。但它永远也回不来了……

5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甲、乙、丙三人百米赛跑,每次都是甲胜乙10米,乙胜丙10米。则甲胜丙多少米?

答案是19米。“乙胜丙10米”的意思就是,等乙到了终点处时,丙只到了90米处。“甲胜乙10米”的意思就是,甲到了终点处时,乙只到了90米处,而此时丙应该还在81米处。所以甲胜了丙19米。

6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哥哥弟弟百米赛跑,哥哥赢了弟弟1米。第二次,哥哥在起跑线处退后1米与弟弟比赛,那么谁会获胜?

答案是,哥哥还是获胜了。哥哥跑100米需要的时间等于弟弟跑99米需要的时间。第二次,哥哥在-1米处起跑,弟弟在0米处起跑,两人将在第99米处追平。在剩下的1米里,哥哥超过了弟弟并获得胜利。

7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如果你上山的速度是。那么,你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是小学行程问题中最容易错的题之一,是小孩子们死活也搞不明白的问题。答案不是4米每秒,而是3米每秒。不妨假设全程是S米,那么上山的时间就是S/2,下山的时间就是S/6,往返的总路程为2S,往返的总时间为S/2+S/6,因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S/(S/2+S/6)=3。

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如果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a,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b,那么总的平均速度应该小于(a+b)/2。这是因为,你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速度慢的那一半路程上,从而把平均速度拖慢了。事实上,总的平均速度应该是a和b的调和平均数,即2/(1/a+1/b),很容易证明调和平均数总是小于等于算术平均数的。

8小学数学路程应用题

你需要从机场的一号航站楼走到二号航站楼。路途分为两段,一段是平地,一段是自动传送带。假设你的步行速度是一定的,因而在传送带上步行的实际速度就是你在平地上的速度加上传送带的速度。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你必须花两秒钟的时间停下来做一件事情(比如蹲下来系鞋带),那么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你应该把这两秒钟的时间花在哪里更好?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两种方案是一样的吧?然而,真正的答案却是,把这两秒花在传送带上会更快一些。这是因为,传送带能给你提供一些额外的速度,因而你会希望在传送带上停留更久的时间,更充分地利用传送带的好处。因此,如果你必须停下来一会儿的话,你应该在传送带上多停一会儿。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以下是我教学应用题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简单组合,导致错误。应用题是有情节、有具体内容和问题的,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说的培养,理解题意。有些应用题的叙述较为抽象、冗长,可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其次要加强关键词句的观察,理解题意。有时候仅一字之差,题目的数量关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异。如:甲工程队一天修路3千米,(1)乙工程队一天修的路比甲工程队多修 米。(2)乙工程队一天修的路比甲工程队多 。求乙工程队一天修路多少千米?(1)3+ (2)3(1+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某饲养专业户养白兔800只,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只数的`3 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1)专业户共养兔=白兔+黑兔;(2)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为了防止学生一遇到叙述稍有变化的题目时就发生错误,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等。在教学中摸清学生对应用题的思维脉络,了解思维会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以便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及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前进。此外,多进行改变问题,改变条件的训练,使学生排除解题的固定摸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中,通过线段对比,结果就十分明显。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是他们架起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理解应用题中教学术语和数量关系。运用投影手段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利用投影演示,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时间,求速度和,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投影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式根据。五、注重应用题教学中的实用价值。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观念的现代化,尤其是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应用题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教量关系并进行形式解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教材就和日常生活许多事例相关联,如股票涨跌百分点,商店售价打折等等。采用呈现问题的教学方式,既注重了教学的应用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习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1.(1)小阳期终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是( )分,数学是( )分。

(2)甲、乙两个仓库共存大米42吨,如果从甲仓库调3吨大米到乙仓库,那么两个仓库所存的'大米就正好同样多。原来甲仓库存大米( )吨,乙仓库存大米( )吨。

(3)爸爸和爷爷1994年的年龄加在一起是127岁,十年前爷爷比爸爸大37岁,爷爷是( )年出生的。

(4)有一个停车场上,现有24辆车,其中汽车是4个轮子,摩托车是3个轮子,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其中摩托车有( )辆。

(5)参加少年宫科技小组的同学,今年比去年的3倍少35人,去年比今年少41人,今年参加科技小组的同学有( )人。

(6)父亲今年47岁,儿子今年19岁,( )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7)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有( )人,一共要栽( )棵树。

2.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160,甲是乙的一半,乙是丙的2倍。三个数各是多少?

3.某招待所开会,每个房间住3人,则36人没床位;每个房间住4人,则还有13人没床位,如果每个房间住5人,那么情况又怎么样?

4.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83页,第二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这五天中平均读的页数要多3.2页。小明第五天读了多少页?

5.在桥上测量桥高,把绳子对折后垂到水面时绳子还剩下8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水面时绳子还剩下2米,求桥高和绳长各是多少米。

6.44名学生去划船,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每只大船坐6人,每只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7.实验小学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一共出了10道题,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倒扣5分。张华把10道题全部做完,结果得了70分。他答对了几道题?

8.买4支铅笔和5块橡皮,共付6元;买同样的6支铅笔和2块橡皮,共付4.60元。每支铅笔和每块橡皮各多少钱?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一、填空题。(每空

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叫做面积。

⑵常用面积单位有:( )、( )、( ),用来度量物体的( )。

⑶常用长度单位有:( )、( )、( ),用来度量物体的( )。

⑷面积是米。

⑸面积是分米。

⑹用厘米,则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⑺用分米,长是( )。

⑻填上适合的单位符号。

①书桌面的长约是; ②教室的面积约为;

③数学课本的宽约为; ④一张邮票的面积约为;

⑤操场的面积约为;⑥一座灯塔高约;

⑦小明的身高约为; ⑧喜羊羊绕操场跑了;

⑨一张欢乐谷门票为; ⑩一枚。

⑼dm;cm公顷;

cm公顷=( )m2 。

⑽“鸟巢”作为平方米,合( )公顷。

二、判断题。(每题

⑴黑板面的面积约为

⑵图形的形状不一样,图形的面积可能一样。 ( )

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 )

⑸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⑹边长为

⑻边长为

三、直接写得数。(每题

50×50=  13×50=  125×80=  0÷320=  123-20=

250÷5=  60×12=  25×4=  360÷9=  7.4+2.6=

四、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每题

面积:     面积:

周长:     周长:

五、作图,并计算。(每题

⑴在下列方格纸中画出

⑵在下列方格纸中画出

六、解决问题。(前

1、如下右,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面积为9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宽是5分米,长是多少分米?

3、一张长为12厘米,宽为8厘米的相片,这张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想给这张相片围上花边,请问这花边有多长?

。(

⑴张芳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面积各是多少?

⑵ 张芳家客厅如果全部选择长方形地砖来铺,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

⑶ 张芳家客厅如果全部选择正方形地砖来铺,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一、基本题型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列火车几小时相遇?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3、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9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9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综合练习

1、师徒两人合作加工52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0个,几小时后还有70个没有加工完?

2、甲乙两队和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每天挖75米,乙队从西往东挖,每天比甲队少挖5米,两队合作8天挖完,这条水渠一共长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相向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31.5千米,求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5、两地相距27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5倍,求甲乙两列火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6、甲乙两城相距680千米,从甲城开往乙城的普通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2小时候,快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80千米,快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7、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一小时,5小时候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8、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82千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才可以相遇?

9、甲乙两列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52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姐妹两同时从家里到少年宫,路程浅唱770米,妹妹步行每分钟60米,姐姐骑自行车以每分钟160米的速度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途中与妹妹相遇,这时妹妹走了几分钟?

11、小明和小华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小华骑自行车没分中走190米,几分钟后两人在距中点650米处相遇?

12、A、B两地相距300千米,两两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各自达到目的地后有立即返回,经过8小时他们第二次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9

一、分数的应用题

1、 一缸水,用去12 和5桶,还剩30%,这缸水有多少桶?

2、 一根钢管长10米,第一次截去它的710 ,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13 ,还剩多少米?

3、 师徒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徒弟做了总数的27 ,比师傅少做21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5、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25 ,第二次取出总数的13 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6、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 27 ,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7、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 ,一条裤子多少元?

8、饲养组有黑兔60只,白兔比黑兔多15 ,白兔有多少只?

9、学校要挖一条长80米的下水道,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 ,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二、比的应用题

1、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2:1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宽、高的比是 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 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 ,高为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3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女生人数的比是 4 ∶3,男生有多少人?

4有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32千克,从乙筐取出20%后,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4:3,原来两筐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红豆和糖的比是红豆和糖各需多少克?

7、 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 ,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三、百分数的应用题

1、 某化肥厂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 20%,比去年增加了500万元,今年产值是多少万元?

2、果品公司储存一批苹果,售出这批苹果的30%后,又运来160箱,这时比原来储存的苹果多110 ,这时有苹果多少箱?

3、一件商品,原价比现价少20%,现价是1028元,原价是多少元?

4、 育储蓄所得的利息不用纳税。爸爸为笑笑存了三年期的教育储蓄基金,年利率为5.40%,到期后共领到了本金和利息2 3240元。爸爸为笑笑存的教育储蓄基金的本金是多少?

5、 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

6、 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吨,( 吨的30%是60吨。

页没读。甲数的'。

9、四月份下半月用水5400吨,比上半月节约20%,上半月用水多少吨?

张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

小丽的妈妈在银行里存入人民币5000元,存期一年,年利率2.25%,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20%的利息税,到期时,所交的利息税为多少元?

一种小麦出粉率为85%,要磨13.6吨面粉,需要这样的小麦____吨。

四、圆的应用题

1、学校有一块圆形草坪,它的直径是30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着草坪的周围每隔1.57米摆一盆菊花,要准备多少盆菊花?

2.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的半径相等,圆面积是30平方厘米,扇形的圆心角是36度。求扇形的面积。

3.前轮在720米的距离里比后轮多转40周,如果后轮的周长是2米,求前轮的周长。

4、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厘米,在它的四周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有一块直径是40m的圆形空地,计划在正中央修一个圆形花坛,剩下部分铺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圆环,内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外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圆环的宽是多少厘米?

7.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8.一只大钟的时针长0.3米,这根时针的尖端1天走过多少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小学数学毕业常见应用题

1、救生员和游客一共有56人,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多少名救生员?

2、王伯伯家里的菜地一共有800平方米,准备用25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3、用28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多少度?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乙两个修路队。两个修路队各要修多少米?

"学雷锋"活动中,五年级和六年级同学平均做好事六年级做好事件数的比是六年级同学各做好事多少件?

8、 用一根长282.6厘米的铁条焊接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小东有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66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144.8米,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如果每隔2米装一根木桩,大约要装多少根木桩?

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米,它能喷灌多大的范围?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街心花园修建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31.4米,在花坛的周围修建一条宽是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多少?

小明购买了5角和8角的邮票共16张,共用去10.7元。小明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1263人,其中男院士有1185人。女院士占院士人数的百分之几?

甲、乙两队开挖一条水渠。甲队单独挖要8天完成,乙队单独挖要12天完成。现在两队同时挖了几天后,乙队调走,余下的甲队在3天内挖完。乙队挖了多少天?

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各位数字的和是7,若从这个数减去27,所得的数恰好是这个数各位数字的次序倒转。求这个数。

[精]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处理文档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室中保持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范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持有一致的观点。你应该很想找到适合新人借鉴的范文吧?没有阅读过“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的朋友肯定不应该错过这篇文章,为便再次阅读请将本文加入收藏!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超市原有25筐桔子,又运进65筐,后来卖了40筐,超市现有桔子多少筐?

25+65-40

=90-40

=50(筐)

2、幼儿园举行庆六一活动,一共买了600个气球,用了260个红气球,190个黄气球,还剩多少个?

600-260-190

=340-190

=150(个)

3、妈妈用100元钱买回56米花布,做床单用去12米,做衣服用去27米,还剩多少米?

56-12-27

=44-27

=17(米)

4、要订购800只风筝,第一周做了286只,第二周做了327只。

(1)还剩多少只没完成?

800-286-327

=514-327

=187(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两周一共做了多少只?

286+327=613(只)

5、一班:矿泉水184个;易拉罐:240个

二班:矿泉水236个;易拉罐:169个

三班:矿泉水145个;易拉罐:246个

(1)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184+236=420(个)

(2)三班收集的易拉罐比二班多多少个?

246-169=77(个)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必须列式解答。

(仿照上面的(1)、(2)问稍微改改就行,不要提很复杂的问题,容易出错)

6、一本语文书的厚度约为8毫米,5本这样的书厚度大约为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呢?

8x5=40(毫米)

40毫米=4厘米

7、小红的身高是120厘米,妈妈的身高是165厘米,小红再长多少厘米就和妈妈一样高了?

165-120=45(厘米)

8、一根绳子长24米,每4米做一根跳绳,可以做多少根跳绳?

24÷4=6(根)

9、小明的身高是136厘米,冰箱比小明还高64厘米,冰箱比门矮25厘米。

(1)房门的高是多少厘米?

136+64-25

=200-25

=175(厘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冰箱高多少厘米?

136+64=200(厘米)

10、一辆自行车288元,一个风扇:245元,妈妈有6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288+245=533(元)

600>533

答:买这两样东西够。

11、剧院共有500个座位,一年级197人,二年级201人。

(1)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吗?

197+201=398(人)

398

答: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

(2)如果有空位,还空几个座位?

500-398=102(个)

12、商店卖出340袋大米,卖出的面粉比大米多54袋,卖出面粉多少袋?

340+54=394(袋)

13、洗衣机568元,比录音机贵280元,录音机多少元钱?

568-280=288(元)

14、小东立定跳远跳了140厘米,小华比小东多跳30厘米,小强比小东少跳38厘米。

(1)小华跳了多少厘米?

140+30=170(厘米)

(2)小强跳了多少厘米?

140-38=102(厘米)

15、三年级捐435元,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捐78元,五年级捐的比四年级少27元。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捐多少钱?

435+78+435

=513+435

=948(元)

(2)五年级捐了多少钱?

435+78-27

=513-27

=486(元)

16、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在折千纸鹤。小华折了203只纸鹤,小红折的比小华多47只,小丽折的比小华少20只。

①小红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203+47=250(只)

②小华和小丽大约一共折了多少只?

203-20=183(只)

203+183≈400(只)

200 200

17、光明小学女生有496人,男生比女生多64人,男生有多少人?幼儿园一共有多少人?

496+64=560(人)

496+560=1056(人)

18、有一桶油,第一次倒出125千克,第二次倒出的比第一次少30千克,两次一共倒出多少千克?

125-30+125

=95+125

=220(千克)

19、商店有200个红气球,红气球比黄气球多50个,一共多少个气球?

200-50+200

=150+200

=350(个)

20、幼儿园图书室有300本故事书,已经借出228本,剩下的每个班分9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300-228)÷9 入列综合算式,千万别掉括号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让幼儿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看图编应用题的想象力。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姿势,并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能根据图片内容编8以内加、减法的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四、活动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操作法等等。

1、1-20单数,两个两个数1-20,五个五个数。

1.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数数。

2.师幼共同玩碰球游戏。

运用不同的形式复习数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巩固对数的认识。

提问:小朋友,图片上有什么呀?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将这件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说一说?那列成算式怎么说?你还能根据这个算式编出其他的应用题吗?

3、看图自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接下来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谁能又快又准地看着图片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一个算式呢?

3、教师出示第三幅图片(小朋友玩气球)。

7、师:小朋友,你们都会了吗?现在可是要你们来练练本领咯!

8、出示图片,讲解作业要求与方法。

注意:

(1)写作业时记得看清楚是加法还是减法哦!

(2)我们在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谁来说说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将纸放平摆正,抬头挺胸,手臂放平,食指与拇指的前端捏住笔杆,眼睛离纸头比要一把尺还长一点的距离。

9、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行列算式。

6.说一说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方法。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整个事件,活动中教师以提问的引导方式帮助幼儿学会看图编应用题和看图列算式两个主要技能。在这里教师只是辅助的作用,运用课件生动形象又直接的观察让幼儿能更进一步的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而且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在本次活动中,运用课件创设了多种不同的情景氛围,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学习,在复习数数和碰球游戏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6、7、8的组成与分合,在观察图片与对话中帮助幼儿梳理图中内容,使得幼儿能更好理解内容,让绝大多部分幼儿都能较轻松的编出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3.在操作环节中,询问并提醒幼儿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注意到写字时的良好习惯,并应该每次都坚持保持正确姿势。

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业纸,其他幼儿进行检查作答情况。通过作业点评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导语:数学乘除法在生活中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所以要巩固知识哦!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小学数学乘除法应用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原来有22人看戏,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面包房做了54个面包,第一组买了22个,第二组买了8个,还剩多少个?

3、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其中有16人参加比赛,还有多少人没参加?

4、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矿泉水瓶,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5、汽车里有41人,中途有13人上车,9人下车,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6、小红有28个气球,小芳有24个气球,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个,还剩多少个?

7、小军和小丽做灯笼,小军做了21个,小丽做了18个,送给老师50个,他们还要做多少个?

8、故事书有74页,小丽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23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9、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先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还有多少只?

10、小东上午做了10道数学题,下午做的比上午多3道,小东一共做了多少道?

11、小红看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少6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12、小明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明多少岁? 13、小东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小东12岁时,妈妈多少岁?

14、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掰了9个玉米,我掰了6个,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15、小明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15个,还剩多少个?

16、会议室里,单人椅有30把,双人椅有8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17、食堂运来3车大米,每车8袋,吃掉18袋后,还剩多少袋?

18、有40人要过河,租8条小船(每条小船限乘4人)和1条大船(每条大船限乘6人),够坐吗?

19、小明买一支钢笔花了8元,买书包的'钱是买钢笔的6倍,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我有50元,要买一件29元的衣服和一副18元的眼镜,还剩多少元?(两种方法)

20、小李有43张邮票,小生的邮票比小李多9张,小英的邮票比小生少14张。(1)小生有邮票多少张?

(2)小英有邮票多少张? (3)他们三人一共有邮票多少张?

21、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买票够吗? 票价: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

23、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中国队主场得分12分,客场得分比主场得分少5分,中国队的总分是多少分?

24、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卡塔尔队主场得分3分,客场得分是主场得分的2倍,卡塔尔队的总分是多少分?

25、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

26、小刚存了8元,小兵存的是小刚的9倍,小兵和小刚一共存了多少钱?

27、6个小朋友要折80只纸鹤,每人已折了9只,还要折多少只? 12元能买3辆小汽车,要买5辆小汽车要多少元?

28、有2箱水,每箱有8瓶,把这些水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瓶?

29、2张纸可以做8朵花,5张纸能做多少朵?

30、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每6人一组,需要4条船。如果每8人一组,需要几条船?

31、张姨用15元买了3双鞋,买5双鞋要多少元?

32、王老师买8条跳绳用了40元,一个皮球比一条跳绳贵3元,一个皮球多少元?

33、有4篮苹果,每篮9个,把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34、小红每天做8朵红花,做了3天。她要把红花奖给6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多少朵?

35、妈妈买了3个茶杯用去24元,爸爸买了4个碗用去36元。茶杯和碗哪个贵?贵多少?

36、25人用一条船过河,每次只能坐5人,要几次才能过完?

37、有4只小兔,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现在每2只小猴分成一组去抬东西,可以分成几组?

38、3个小动物吃了12个苹果,7个小动物要吃多少个苹果?

39、一本故事书24页,小红每天看6页,几天看完?这本故事书小明8天看完,每天要看几页?

40、小东有4元,小明的钱的小东的3倍。小明买6个本子刚好把钱用完,每个本子几元?

41、小朋友吃早餐,每6人坐一张桌子,要坐2张桌子,一共有多少人? 46、妈妈买了4盒彩笔,每盒8支,用去了15支,还剩多少支?

42、小明和小红写字,小明写了3行,每行6个,小红写了15个,谁写得多?多几个?

43、小明和小红写字,小明写了3行,每行6个,小红写了4行,每行5个,两人一共写了多少个?

44、操场上有6行,每行6人,如果排成4行,每行有多少人? 50、有24张画,平均挂在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多少张? 1、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45、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46、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47、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8、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49、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50、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比和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中,比的应用题包括:比例尺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一)比例尺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是研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最主要的是要清楚比例尺的意义,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根据这个关系式,已知三者之间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的量。

● 例题如下:

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到B城的距离是8厘米,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 思路分析:

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把实际距离设为x,代入比例尺的关系式就可解答了。所设未知数的计量单位名称要与已知的计量单位名称相同。

(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接触到的不平均分问题。

●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

先求出各部分的份数和,在确定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按比例分配也可以用归一法来解。

● 例题如下:

一种农药溶液是用药粉加水配制而成的,药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100。2500千克水需要药粉多少千克千克药粉需加水多少千克?

● 思路分析:

已知药和水的份数,就可以知道药和水的总份数之和,也就可以知道药和水各自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知道了分率,相应地也就可以求出各自相对量。

(三)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里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两种相向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时,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kx=y(一定)。

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时,可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y=K(一定)。

● 例题如下:

六一玩具厂要生产20XX套儿童玩具。前6天生产了960套,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共需要多少天?

● 思路分析:

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已知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活动目标:

了解自编应用题必须有两个数和一个问题,能编出7以内的数的应用题并说出算式。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1.师:(出示PPT)我们先来复习一下7的分合式有哪些,请小朋友来说一下。

2.现在,谁能根据7可以分成1合6来列算式,提醒一下,这个分合式可以列出4个算式哦!

1+6=7,6+1=7:;7-1=6,7-6=1。

小结:对于加法来说,小的+小的=大的;对于减法来说,大的-小的,对应的那个数就是答案。

(出示第二张PPT),请小朋友来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Eg:草地上有1只黄色的蝴蝶,又来了6只粉色的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应用题吗?(提示,加法两个,减法两个。)、

经过第一个的练习,谁能自己说出这一个。

Eg:草地上有5只灰色的兔子,又来了2只白色的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列算式,5+2=7

(根据上一个练习,同样请小朋友说出剩余的3个应用题)

(出示PPt3)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现在来看这一个,会的举手。

活动延伸:

(PPt4)来看图,谁能根据这个图编出更多的应用题,列出更多的算式。

(根据:树上树下;鸟的大小;尾巴的方向)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7个梨了是3个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45+()=7()+2=5()+6=10

7-()=3()-2=85-()=1()-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某工厂加工一批零件,3个工人5天加工了315个,照此速度,5个工人12天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思路导航】这是一道“二次归一问题”,即题目中有两个份数,需要用两次除法才能求出单一量。

根据已知条件,“3个工人5天加工了315个”,那么每人每天加工的数量就是:315÷3÷5=21(个)。

有了单一量之后,“5个工人12天”加工的总数就是每人每天加工的数量乘人数,再乘天数,也就是21×5×12=1260(个)。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活动目标:初步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活动重点: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应用题中各要素的关系。

活动准备:找朋友的音乐、课件、图片、算式卡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合作、共同游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会邀请我的好朋友到前面来。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美女?

师:4个小美女(同时出示图卡)这个游戏真好玩,我们再来玩一次。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帅哥?

师:3个小帅哥(同时出示图卡)

师: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一共请来了几个小朋友?出示图卡(一共?)

师:我刚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刚才说到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

师:刚才我们说了一件找朋友的事情,出现了2个数字,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用"一共"来提问的,这就是加法应用题。现在我请xx来完整的编一下(图文结合)(编应用题的模式)

二、看图编应用题

师: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来编一编

师:你看到了什么?(强调完整)出示数字1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出示数字2

谁来提一个问题?出示加号

他们三个合起来就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谁能把刚才的事情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幼儿理解问题中不能出现数字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副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谁来提一个问题

师:你们真聪明,那我要出一道难得,考考你们了

出示5+3,谁来编编?

谁来自己编一道,请另一名幼儿列算式(引导幼儿拓开思维)

三、幼儿分组编应用题

师:你们都很棒。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图片和算式,请聪明宝贝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编一编。我这里有两个要求:

1、请两个小朋友选一张图片,相互编一编,看谁编的好。

2、编完一张可以再换一张编。

3、合作完以后可以自选一张也可以去给客人老师讲一讲你编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发现观察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让幼儿理解减法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了成功喜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的理念,然而我也发现了不足,幼儿在创编过程中,内容比较单一,有一个孩子编出来,多数的孩子都模仿他的思路创编,只有少部分幼儿创编有新意,以后要加强幼儿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要突破幼儿单一的模式,加强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自编减法应用题是在自编加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便于大班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去创新去表达,整个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孩子都参与在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减法应用题的创编。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以下是57梯子网编辑为您整理的“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相关内容,大家了解的范文有哪些?处理文档更快速可以节省更多的工作时间,范文的作用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范文中的写作框架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要了解更多有关该主题的内容建议您继续向下阅读!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应用题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习口编10以内连加应用题。

2、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3、训练幼儿的倾听、分析、理解、判断等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课前学会10以内加法、奖励贴纸。

2、10以内加法算式若干,场景布置成超市。

3、人手一个小篮子、10元钱,找零的钱。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师: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几点开?老师出示一算式卡片:请你猜猜看?幼:1+6=7你的火车7点开。

游戏时速度由慢到快,由集体游戏到小组、个人游戏。

今天,小朋友们的火车开的真好,下面老师奖励你们10元钱,请你们去超市购物。要求一个区只能买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10元钱。

二、游戏“逛超市”。

幼儿排队有序的去超市按要求购物。

三、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示范: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我买了一只钢笔花了5元钱,我买了一个苹果花了2元钱,今天老师一共花了几元钱?小朋友来帮我一起算一算吧!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们先来想想我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出现过几次数字?最后问题是什么?)

2、引出应用题的3个条件:(边提问边在黑板上操作,记录5+2=7)

3、教师和幼儿归纳总结什么叫加法应用题?师:合起来或一共有多少的题目是加法应用题。

4、请幼儿按照所买物品编应用题。(分组讨论后由组长回答)

5、请幼儿把刚才所编的应用题用算式列出。展示幼儿的算式。

四、结合身边的事编应用题。

1、教师示范:第一组有3个女孩子,5个男孩子,请问第一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幼儿结合身边的事口编10以内的应用题。(可与家长商量讨论)并做好记录。

3、展示幼儿口编的应用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编成应用题,只要你平时仔细观察就能变得更加聪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2)

1、有3个大盒子,每个大盒子内装有3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内装有3个小盒子,大中小盒子共有多少个?

2、 王爷爷家养了6只兔子,其中有3只黑兔,3只白兔,每只黑兔又生了2只小兔,王爷爷家现在共有多少只兔子?

3、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吃饭,每2个人要用4只碗,一共要用几只碗?

4、 将一堆香蕉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分到7个还剩5个,至少再添上几个香蕉,每个小朋友就又可以分到1个香蕉了?

5、1只小猪的重量等于2只羊的重量,一只羊的重量等于4只兔子的重量,问1只猪的重量等于多少只兔的重量?3只羊的重量相当于几只兔的重量呢?

6、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等于2只小兔子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4千克,1只小猫重几千克?

7、写出下列图形所表示的数△+□=5 △+○=6 □+○=7 求△、□、○。

8、小兔+小鸭=17 小兔—小鸭=15 小兔×小鸭=16 小兔÷小鸭=16 ,求小兔=( ) 小鸭=( )

9、井底有一只蜗牛要爬出9米高的井。他每天往上爬3米以后会下滑2米,这样连续几天才能爬到井口?

10、井底有一只蜗牛要爬出9米高的井,每爬3米要3分钟时间,然后停下来歇2分钟,这样爬到井口上要多长时间?

11、1—40的数中,4出现了多少次?

12、佳佳牛奶厂搞促销活动,喝完牛奶后,可用5个空瓶换1瓶牛奶。现在小红家的客人喝25瓶牛奶。那么最开始最少买了多少瓶?

13、动物园的5个笼子里养了20只猴子,每个笼子里猴子的数量不一样,而且每个笼子都比前一个多一只,请你猜猜:每个笼子里各关了几只猴子?

14小利用7天的时间做了35道题,他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做一道。这7天里,小利每天各做几道题?

15、五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0,这五个数从小到大是怎样排列的?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3)

1.一间房间长4米,宽3米。如果每平方米铺9块地砖,那么这间房需铺几块地砖?

2.一扇防盗门高20分米,宽12分米。要给30扇这样的门涂油漆。(涂两面)一共要涂多少平方米?

3.有一块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土地要铺上草皮,每块草皮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至少要多少块这样的草皮才把这块地铺满?

4.有一块长为20米,宽为80分米的'长方形土地要铺上地砖,每块地砖的边长是50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砖才能把这块地铺满?

5.在长为8米,宽为5米的土地上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土地的面积是多少?

容积和重量问题(必考几率80%)

1.现有浓缩杨梅汁2750毫升,加上11升水后分给25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毫升的杨梅汁饮料?

2.某超市搞优惠活动买1瓶2升装的芬达送一瓶355毫升的芬达,小雅买了5瓶2升装的芬达,她一共能得到多少毫的芬达?若分给25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到多少毫升?

3.净水社每天可以生产10000升纯净水,如果每桶装19升,那么最多可以装满多少桶?

4.码头有煤370吨,如果一辆卡车一次可以装煤6吨,全部运走这些煤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

5.5辆卡车7次可以运送280吨货物,每辆卡车每次可以运送多少吨货物?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4)

1、食堂买来萝卜250千克,买来的白菜比萝卜多150千克,买来萝卜和白菜共多少千克?

2、菜市场运来2车白菜,每车装1500千克,又运来2500千克菠菜,菜市场一共运来白菜和菠菜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550米,剩下的是已经修的4倍,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4、明明有42张油票,芳芳的邮票比明明多14张。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5、校园里有水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水杉数的3倍。水杉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

6、黑天鹅有35只,白天鹅的只数比黑天鹅的3倍还多8只。白天鹅有多少只?

7、红星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乘四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车各坐68个同学,第4辆车坐74人,这次春游一共去了多少人?

8、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是16米,宽是10米,王大伯要给花圃施肥,平均每平方米浇2千克营养水,这个花圃一共要浇多少千克营养水?

9、一个新教室要安装窗户玻璃。每块玻璃长50厘米,宽40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一共要装64块这样的玻璃,需要买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10、5千克黄豆可以做2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做120千克豆腐需要多少千克黄豆?

11、一块长方形的钢板,长是10米,宽是4米,每平方米重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12、会议室长15米,宽8米,每平方米坐2人,这个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几人?

1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5米,宽8米,现在把宽扩大到12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

14、给一个长5米,宽3米的房间铺地砖,如果每平方米需地砖25块,铺满这个房间需要多少块地砖?

15、一间教室的地面长8米,宽6米,用边长2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

16、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8分米,长方形的长是24分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17、一个正方形的菜地,边长是17米,每平方米可以收青菜40千克,这块地一共可以收青菜多少千克?

18、期末考试海林的三门平均分是90分,她语文得了85分,英语得了92分,她数学得了多少分?

19、李叔叔用长40米的篱笆围了一块正方形地,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0、果园里要栽3360棵桔树,每40棵栽一行,已经栽了62行,还剩下多少行没栽?

21、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22、有学生31人,老师2人。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23、一副中国象棋16元,一副跳棋12元,一副围棋是一副中国象棋与一副跳棋价钱和的3倍。小明带80元,买一副围棋够吗?

24、同学们倡议捐400本图书给“手拉手”学校。一至六年级各捐了58本,还要捐多少本就达到了400本?

25、原来有30个同学,又走来15个。这些同学5人排一行,可以排几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5)

3+5= 4+5= 8+3=   6+5=

3+7=  6+4=  7-3=  8-2=

△△△△   □□□□□  ⊙⊙⊙⊙⊙⊙

◇◇◇◇◇◇◇   ☆☆☆☆☆☆☆☆

∧     ∧    ∧     ∧

∧    ∧     ∧      ∧

3 4   3 6   □ □    □ □

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数字字 7 9 1 4 6 3 2 5 10 8

△△△△-△△= △△

○○+○○=

△△△△△-△△△=

○○○+○=

△△△△△△-△△=

○○+○○○○=

1、小红有4朵花,小明有3朵花,小花有2朵花,三人一共有多少朵花?

2、小明买了5支铅笔,用了3支,小明还有多少支?

3、小华家有4口人,小刚家比小华家多2口人,小刚家有几口人?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6)

1、复习5以内的加法。能看图片尝试仿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并懂得运算。

2、在看、听、想、说、做中感受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体验数学的魅力。

组织幼儿分成三个方队,红队(举队牌),黄队,绿队。

欢迎三个方队!接下来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快乐数学第一关。

红黄绿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红苹果。

看哪一队的红苹果个数最多。

小结:第一关必答题结束,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各队的红苹果得数,红队得到几个红苹果,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师板书),大家看看哪个队的水果个数最多?

大家还会有机会的,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快乐数学,第二关。

教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上有几只小动物?

教师:花园里有两只蝴蝶,又飞来两只蝴蝶,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蝴蝶?

2、教师: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谁能象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考考我小问号.

(1)幼儿自由讨论,请幼儿口述。

3、我这里有三张图片,红黄绿队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地放在心里。

4、挑战开始:红队可以选择黄队和绿队当中的一队接受挑战。

教师:你们选谁?黄队接受挑战,请听题。

5、小结:在第二关中,三队编的都很好,我给三个队都加上一个红苹果。

四、快乐数学,第三关。

1、第三关,抢答题。

我出示图片,你们用数字算出来。

2、小结:抢答环节中红队得到几个红苹果?黄队得到几个红苹果?绿队得到几个红苹果?

2、活动结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7)

26*3+5-(18*3-7)]/2=18

(22*2+18)/2=31

22*2-31=13

13+7=20

31-5=26

18*3-20-13=21

依次为 31、26、21、20、13

解:从小到大我们假设成①②③④⑤。

有⑤=④+5,,②=①+7,①+⑤=22×2=44个。

所以有②+④=①+7+⑤-5=44+2=46个。

①+②+④+⑤=44+46=90个

还有①+②+③=18×3=54个,③+④+⑤=26×3=78个。

③=(54+78-44-46)÷2=21个。

①=(54-21-7)÷2=13个,

②=13+7=20个。

④=(78-21-5)÷2=26个。

⑤=26+5=31个。

5.甲、乙、丙三个班向希望工程捐赠图书.已知甲班一人捐6册,有二人各捐7册,其余人各捐11册;乙班有一人捐6册,三人各捐8册,其余人各捐10册;丙班有二人各捐4册,六人各捐7册,其余人各捐9册.已知甲班捐书总数比乙班多28册,乙班比丙班多101册.各班捐书总数在400册与550册之间.问各班各有几人?

解:根据乙班8×3+6=30册,很容易看出,乙班的册数是10的倍数。

乙班捐书册数在400+101=501到550-28=522之间。

所以乙班的册数有两种可能,就是510册和520册。

当乙班捐书510时,甲班捐书538册,(538-6-7×2)÷11得不到整数,所以乙班捐书520册。

因此有乙班人数是(520-30)÷10+4=53人。

甲班有(520+28-6-7×2)÷11+3=51人。

丙班有(520-101-2×4-6×7)+8=49人。

6.某公司彩电按原价销售,每台获利润60元;现在降价销售,结果彩电销量增加了1倍,获得的总利润增加了0.5倍,则每台彩电降价多少元?

解:现在1+1=2台获得利润60×(1+0.5)=90元,每台获得利润90÷2=45元。每台彩电降价60-45=15元。

7.一件工程,甲队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甲队做3天后乙队做2天恰好完成一半,现在甲、乙两队合作若干天后,由乙队单独完成,做完后发现两段时间相等.则共用几天?

解:甲做3天完成3/12,乙每天完成(1/2-3/12)÷2=1/8。两段时间相等,说明甲用的时间是乙的1/2。所以乙用了1÷(1/12×1/2+1/8)=6天。即共用6天。

8.两个杯中分别装有浓度40%与10%的盐水,倒在一起后混合盐水浓度为30%.如果再加入300克20%的盐水,则浓度变成25%.那么原有40%的盐水多少克?

解:先给个名称好区分。"40%的盐水"称为"甲盐水","10%的盐水"称为"乙盐水","20%的盐水"称为"丙盐水"。

甲盐水和乙盐水的重量比是

(30%-10%):(40%-30%)=2:1

甲乙混合后的盐水和丙盐水的重量比是

(25%-20%):(30%-25%)=1:1

所以甲盐水和乙盐水共300克。

所以甲盐水有300÷(2+1)×2=200克。

9.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几千米?

解:相遇后的速度比是5×(1-20%):4×(1+20%)=5:6。

相遇时甲行了5份,乙行了4份,

相遇后,当甲行完余下的4份时,乙行了4×6/5=4.8份。

所以每份是10÷(5-4.8)=50千米。

所以AB两地相距50×(5+4)=450千米。

10.小李和小张同时开始制作同一种零件,每人每分钟能制作1个零件,但小李每制作3个零件要休息1分钟,小张每制作4个零件休息1.5分钟.现在他们要共同完成制作300个零件的任务,需要几分钟?

解:小李4分钟做3个,小张5.5分钟做4个。3/4>4/5.5,所以小李速度快。

小李做300÷2=150个零件,需要150÷3×4=200分钟。

因为200÷5.5=36……2,所以小张200分钟做了36×4+2=146个零件。

剩下的300-150-146=4个零件,刚好够2分钟。

所以,需要200+2=202分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8)

一、各种数量关系。

简单应用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除了和、差、积、商以外,还包括以下常见的数量关系: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二、基本训练

A组

1、填空。

(( )、( )、( )四种。

(2)已知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 ),要想求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必须知道( )和( )。

(3)要计算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知本金是多少,还要知道( )和( )。

(4)知道核桃树的棵树和收核桃的千克数,求每棵核桃树的产量,是求( )的题目。

(5)已知3只奶羊一年可产奶2340千克,可以求出( )。

2、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条绳子长35米,用去14.75米,还剩多少米?

(2)一辆汽车0.5小时行驶25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运送一批货物,已运走了2/5,还剩几分之几?

(4)某班有学生50人,今天的出勤率是96%,今天出勤的有多少人?

(5)果园里有桃树85棵,梨树的棵数正好是桃树的4倍。梨树有多少棵?

(6)一条水渠总长1200米,已经修了450米,再修多少米就可以完工了?

(7)学校买回18个小足球,共用去1890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8)在六一班50个学生中,有48个同学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9)工程队修一段公路,已经修了8.4千米,正好占全长的80%,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B组

1、按要求填空。

一种服装,原价每套85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在每套多少元?

分析:

(( ),所求问题是( )。

(2)已知这种服装原价85元,现价是原价的 4/5,求现价是多少元,就是求( )的 4/5是多少。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 )法计算。

2、要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六(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4)五年级平均每人为灾区捐款多少元?

(5)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6)合唱队人数是舞蹈队人数的多少倍?

(7)五年级捐款数是六年级捐款数的几分之几?

(8)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9)小明几分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10)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3、根据下面各题的条件,把有关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学校舞蹈队人数是合唱队人数的2/5。

( )÷( )=2/5 ( )○( )=舞蹈队人数

( )○ ( )=合唱队人数

(2)实际完成了计划的125%。

( )÷( )=125% ( )○125%=实际产量

( )○125%=计划产量

4、某小学计划为“希望工程”捐款700元,实际捐款840元。实际捐款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C组

1、补充条件再解答。

(1)苹果比梨少15千克, ,梨有多少千克?

(2)一批货物,用去4.5 吨, ,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3)五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5, ,男生有多少人?

(4)鸡是鸭的2/3, ,鸡有多少只?

(5)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五年级做好事75件, ,两个年级一共做好事多少件?

2、(1)一台挖土机每小时挖土60吨,8小时可以挖多少吨?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9)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所以体积比就等于底面积之比,9:12=3:4

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把甲的套数看作5份,乙的套数就是6份。

甲获得的利润是80%×5=4份,乙获得的利润是50%×6=3份

甲比乙多4-3=1份,这1份就是10套。

所以,甲原来购进了10×5=50套。

6.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

由于经过7/3小时共注了一池水,所以甲管注了7/12,乙管注了5/12。

甲管的注水速度是7/12÷7/3=1/4,乙管的注水速度是1/4×5/7=5/28。

甲管后来的注水速度是1/4×(1+25%)=5/16

用去的时间是5/12÷5/16=4/3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需要1÷5/28=5.6小时

还需要注水5.6-7/3-4/3=29/15小时

即1小时56分钟

继续再做一种方法:

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甲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7/12=4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5/12=5.6小时

时间相差5.6-4=1.6小时

后来甲管速度提高,时间就更少了,相差的时间就更多了。

甲速度提高后,还要7/3×5/7=5/3小时

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1/5

所以时间缩短了5/3×1/5=1/3

所以,乙管还要1.6+1/3=29/15小时

再做一种方法:

①求甲管余下的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5/7÷(1+25%)=4/3小时

②求乙管余下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7/5=49/15小时

③求甲管注满后,乙管还要的时间。

49/15-4/3=29/15小时

7. 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

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

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

8. 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9. 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10. 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

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

3吨(4个)2.5吨(5个)1.5吨(14个)1吨(7个)车的数量

4个 4个 4辆

2个2个 2辆

6个 6个3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10)

假设你站在甲、乙两地之间的某个位置,想乘坐出租车到乙地去。你看见一辆空车远远地从甲地驶来,而此时整条路上并没有别人与你争抢空车。我们假定车的行驶速度和人的步行速度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车速大于人速。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你应该迎着车走过去,还是顺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点?

在各种人多的场合下提出这个问题,此时大家的观点往往会立即分为鲜明的两派,并且各有各的道理。有人说,由于车速大于人速,我应该尽可能早地上车,充分利用汽车的速度优势,因此应该迎着空车走上去,提前与车相遇嘛。另一派人则说,为了尽早到达目的地,我应该充分利用时间,马不停蹄地赶往目的地。因此,我应该自己先朝目的地走一段路,再让出租车载我走完剩下的路程。

其实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两种方案花费的时间显然是一样的。只要站在出租车的角度上想一想,问题就变得很显然了:不管人在哪儿上车,出租车反正都要驶完甲地到乙地的全部路程,因此你到达乙地的时间总等于出租车驶完全程的时间,加上途中接人上车可能耽误的时间。从省事儿的角度来讲,站在原地不动是最好的方案!

不过不少人都找到了这个题的一个: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顺着车的方向往前走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你或许会直接走到终点,而此时出租车根本还没追上你!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11)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为了发展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自编口述应用题的活动。

首先,我用直观的教具,展示出了一个故事情境(农民伯伯的红萝卜),让幼儿接触应用题,知道什么是应用题和怎么编应用题,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图片尝试自编口述应用题,再过渡到根据算式编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最后每个幼儿一份算式题卡,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算式编应用题。

我的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难点是,编应用题最后要留一个问题,答案不能说出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范例,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情,说2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学习根据图片和算式自编应用题。

3、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喜欢数学。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农民伯伯、红萝卜和小白兔;算式题卡若干;"问号"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T:我来问,你来答,

5可以分成1和几?(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

5可以分成2+几?(5可以分成2+3)

二、激趋引入:出题考考你

T: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我们大七班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哦。仔细看仔细听。

1、故事情境1(T边讲边出示教具):

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呀,本来有3颗红萝卜,后来又长出了2颗红萝卜,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小朋友有没有注意,老师刚刚是怎么提问的?(强调"一共")

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T提问: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呀? 幼:3+2=5

你为什么选择加法呢? 幼:因为又长出了2颗,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3+2=5贴在黑板上。

2、故事情境2:

现在菜园里有5个红萝卜,农民伯伯拔起了一颗红萝卜,把它送给了小兔子,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呢?

老师刚刚又是怎么提问的?(强调"还剩下")

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呀?

T提问: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选择减法呢?5-1=4

为什么选择减法呢? 因为拔起了一颗,送给了小兔子,数量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5-1=4 贴在黑板上。

T总结:

像刚刚这两个小故事一样,讲一件事情,出现2个数字,最后一定会留一个问题的活动,我们就叫做编应用题,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吗?

三、看图编题

T:你们都会了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1、出示PPT第一张图片,小鸟图。

我们先来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小鸟,这两只小鸟的姿势,好像是刚飞来的。

现在我想把这幅图编成一个应用题,记住一定要留个问题给别人哦。(如果没人,教师先;如果有幼儿,请一个孩子,)

老师来编编看。我的题目是:树枝上本来有三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2只小鸟,现在树枝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让幼儿一起回答。5。算式是3+2=5

最后的问题,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呢?老师在这里用了"一共",看来我们的加法应用题一般用"一共"来提问。

2、出示PPT第二张图片,夹子图。

图片上说的一件什么事?(请一个幼儿回答,教师编)

本来有3个夹子,后来破了1个夹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夹子呢?

最后的问题老师是怎么提问的?老师在这里用了"还剩下",看来我们的减法应用题一般用"还剩下"来提问。

3、T:小朋友们,现在要你们来编应用题喽。请你们在三幅图里面选择一幅图,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你来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PPT 第三张,加法应用题三幅图。

请三个幼儿发言。

小朋友都很棒,刚刚我们编的应用题都是加法的,不知道减法的你们会不会呢?出示PPT第四张,减法应用题。

请幼儿发言。

四、算式编应用题

T:小朋友们真厉害,都会看着图片编应用题了。现在呀,我们换个玩法。老师这里有一个算式,请小朋友们看着算式编应用题。你来问,我们大家来回答。

出示加法算式卡。请幼儿编。

出示减法算式卡。请幼儿编。

小朋友们一定要编和别人不一样的应用题哦!看看谁的小脑袋转的最快。

五、我编你算,每人一份题卡

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嘛?现在啊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算式,听清老师的要求,就像刚刚一样,请你编一道这个算式的应用题,把你的应用题说给身边的好朋友听,让好朋友来回答并写上算式的答案。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篇12)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10篇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

1、把一个体积为80立方厘米的铁块浸在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高度为10厘米,如果把铁块捞出后,水面高多少?

2、要制作12节长方体的铁皮烟囱,每节长2米,宽4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宽3米,铺设了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宽1.8米,装的煤高0.6米,平均每立方米煤重1.5吨,这辆车装的煤有多少吨?

5、一种无盖的长方体形铁皮水桶,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1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至少要多少铁皮?这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

宽7.5米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铺多厚?

宽14米,深1.2米。现在要在四壁和池底贴上面积为1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

8、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装的水高6分米,现放入一个体积是24立方分米的铁块。这时的水面高多少?

9、一块长方形铁皮,长32厘米,在它四个顶角分别剪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起来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盒。已知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是768立方厘米。原来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底面积是200平方厘米,高8厘米,里面盛有4厘米深的水,现在将一块石头放入水中,水面升高2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4米,它的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溶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一块正方体的石头,棱长是5分米,每立方米的石头大约重2.7千克,这块石头重有多少千克?

【附】《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

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2

1、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一个足球多少钱?一个排球多少钱?

2、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3、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4、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5、一辆公共汽从东站开到西站,开一趟。如果这辆车从东站出发,开了11趟之后,这辆车在东站还是西站?

6、王老师领男女学生个10名去看电影,要买几张电影票。

7、12辆摩托车组成一列向前开,从前往后数,银色摩托车是第8辆,问:从后往前数,它是第几辆?

8、小文今年10岁,比妈妈小29岁。去年他比妈妈小几岁?

9、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买回的鸭蛋是几个?

10、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3

1. 有若干个自然数,它们的算术平均数是10,如果从这些数中去掉最大的一个,则余下的算术平均数为9;如果去掉最小的一个,则余下的算术平均数为11,这些数最多有多少个?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最大值是几?

解:根据新课标教材,0是最小的自然数。

由于去掉最小数后,算术平均数是11,

所以,这些数最多有10÷(11-10)+1=11个。

所以,最大的数最大值是11-1+10=20

2. 某班有少先队员35人,这个班有男生23人,这个班女生少先队员比男生非少先队员多几人?

解:

方法一

如果这23个男生都是少先队员,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有35-23=12人,男生非少先队员就没有了,所以就多12人。

方法二

如果这23个男生都不是少先队员,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有35人,那么女生少先队员就比男生非少先队员多35-23=12人。

方法三

女生少先队员-男生非少先队员

=(女生少先队员+男生少先队员)-(男生非少先队员+男生少先队员)

=少先队员-男生

=35-23

=12人。

3. 小东计划到周口店参观猿人遗址.如果他坐汽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比骑车去早到3小时,如果他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去,那么比骑车晚到5小时,小东的出发点到周口店有多少千米?

解:

说明坐汽车比步行少用3+5=8小时,

这8小时内,步行要行8×8=64千米。

坐汽车每小时要比步行多行40-8=32千米。

坐汽车64÷32=2小时,就可以多行这么多了。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又想到一个解法:

汽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0÷8=5倍

那么汽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是(3+5)÷(5-1)=2小时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所以从出发点到周口店有40×2=80千米

40/8=5 (5+3)*40=320 320/(5-1)=80

4. 甲、乙两船在相距90千米的河上航行,如果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则15小时甲船追上乙船.求在静水中甲、乙两船的速度.

两船速度和:90÷3=30(千米)

两船速度差:90÷15=6(千米)

乙船的速度:(30-6)÷2=12(千米/小时)

甲船的速度:12+6==18(千米/小时)

答:甲船的速度是18千米/小时,乙船的速度是12千米/小时.

5. 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先队员有71人,一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75%,二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5/6.一班少先队员人数比二班少先队员人数多几人?

解:一班人数:(5/6x90-71)/(5/6-75%)=48(人)

一班少先队员人数比二班少先队员多的人数:75%x48-5/6x(90-48)=1(人)

解:

假设两个班的少先队员都占本班人数的5/6,

那么少先队员人数就占两班总人数的5/6,即90×5/6=75人。

比实际多了75-71=4人。

所以一班有少先队员4÷(5/6-75%)=48人,二班有90-48=42人。

那么一班比二班多48×75%-42×5/6=1人

6. 一个容器中已注满水,有大、中、小三个球.第一次把小球沉入水中,第二次把小球取出,把中球沉入水中,第三次把中球取出,把小球和大球一起沉入水中,现知道每次从容器中溢出水量的情况是:第一次是第二次的1/2,第三次是第二次的1.5倍.求三个球的体积之比.

解:

第一次溢出的水是小球的体积,假设为1

第二次溢出的水是中球的体积-小球的体积

第三次溢出的水是大球的体积+小球的体积-中球的体积

第一次是第二次的1/2,所以中球的体积为1+2=3

第三次是第二次的1.5倍,第二次是2;所以大球的体积为3-1+3=5

V小球:V中球:V大球=1:3:5

7. 某人翻越一座山用了2小时,返回用了2.5小时,他上山的速度是3000米/小时,下山的速度是4500米/小时.问翻越这座山要走多少米?

解:

往返共用去2+2.5=4.5小时。

所有上坡用的时间和所有下坡用的时间比是4500:3000=3:2。

所有上坡用的时间是4.5÷(3+2)×3=2.7小时,

所以翻越这座山要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所有的山坡路,即3000×2.7=8100米

解:上山的速度是3000米/小时,所以走每一米需要时间1/3000小时

下山的速度是4500米/小时,所以走每一米需要时间1/4500小时

上山走的总路程=下山走的总路程=全程

相当于用3000米/小时和4500米/小时的速度和(2+2.5)小时走了 2个全程(一个全程上山和一个全程下山)

(2+2.5)÷(1/3000+1/4500)=8100米

8. 钢筋原材料每根长7.3米,每套钢筋架子用长2.4米、2.1米和1.5米的钢筋各一段.现需要绑好钢筋架子100套,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多少根?

解:

2.1×2+1.5×2=7.2米,用100÷2=50根原材料。

2.4×3=7.2米,用100÷3=33根……1段原材料。

最后的这一段也要用1根原材料。

所以共用去50+33+1=84根原材料。

9. 有一块铜锌合金,其中铜和锌的比2:3.现知道再加入6克锌,熔化后共得新合金36克,新合金中铜和锌的比是多少?

解法一:

加入的6克锌相当于新合金的6÷36=1/6。

原来的合金是新合金是1-1/6=5/6。

铜没有变,占新合金的5/6÷(2+3)×2=1/3,

新合金中的锌占1-1/3=2/3。

所以新合金中的铜和锌的比是1/3:2/3=1:2

解法二:

原来的合金重36-6=30(克)

原来的合金每份重30÷(2+3)=6(克)

含铜6×2=12(克) ,含锌6×3=18(克)

新合金中的合金比12÷(18+6)=1/2,即铜:锌=1:2

10. 小明通常总是步行上学,有一天他想锻炼身体,前1/3路程快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后一段的路程慢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倍.这样小明比平时早35分到校,小明步行上学需要多少分钟?

解:

行1/3的路程,速度是步行的4倍,

说明用的时间是原来总时间的1/3÷4=1/12。

行余下的1-1/3=2/3的路程,速度是步行的2倍,

说明用的时间是原来总时间的2/3÷2=1/3。

所以这35分钟相当于平时总时间的1-1/3-1/12=7/12

所以小明步行上学需要35÷7/12=60分钟。

解:

35÷(4+2+1)=5(分钟)

5×4÷3/1=60(分钟)

答:小明步行上学需要60分钟.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4

最新小升初数学应用题试卷精选

1. 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40公顷,照这样的速度,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

要求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我们就要先求出这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1)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05=8(公顷)

(2)需要多少小时?

728=9(小时)

答:耕72公顷地需要9小时。

4. 小华每分拍球25次,小英每分比小华少拍5次。照这样计算,小英5分拍多少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几分?

(1)小英每分拍多少次?

25-5=20(次)

(2)小英5分拍多少次?

205=100(次)

(3)小华要几分拍100次?

10025=4(分)

答:小英5分拍100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4分。

5. 刘老师搬一批书,每次搬15本,搬了12次,正好搬完这批书的一半。剩下的.书每次搬20本,还要几次才能搬完?

(1)12次搬了多少本?

1512=180(本)

搬了的与没搬的正好相等

(2)要几次才能把剩下的搬完?

18020=9(次)

答:还要9次才能搬完。

三. 独立思考(答题时间:15分钟)

1. 在下图中,用16根等长的小棒,摆出5个正方形,移动其中3根,使它成为4个正方形。

2. 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一吨,5筐苹果的重量和4筐梨的重量相等。每筐苹果重20千克,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筐?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2 纺织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煤1500千克,6天可以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多烧几天?

要想求可以多烧几天,就要先知道这堆煤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而要求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还要知道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5006=9000(千克)

(2)可以烧多少天?

90001000=9(天)

(3)可以多烧多少天?

9-6=3(天)

二. 合作交流

1. 把7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1:

(1)每本书多少毫米?

427=6(毫米)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628=168(毫米)

方法2:

(1)28本书是7本书的多少倍?

287=4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424=168(毫米)

2. 两个车间装配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装配35台,第二车间每天装配37台。照这样计算,这两个车间15天一共可以装配电视机多少台?

方法1:

(1)两个车间一天共装配多少台?

35+37=72(台)

(2)15天共可以装配多少台?

7215=1080(台)

方法2:

(1)第一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3515=525(台)

(2)第二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3715=555(台)

(3)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多少台?

555+525=1080(台)

答:15天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1080台。

3. 同学们到车站义务劳动,3个同学擦12块玻璃。(补充不同的条件求问题,编成两道不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补充1:照这样计算,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

49=36(块)

答:9个同学可以擦36块。

补充2:照这样计算,要擦40块玻璃,需要几个同学?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擦40块需要几个同学?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5

对于备战小升初的同学来说,复习的好坏对小升初考试成绩的高低起着很大的影响。为此数学网小升初频道为大家提供小升初数学应用题:订购商品,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家长和小学生们!

张先生向商店订购某种商品80件,每件定价100元.张先生向商店经理说:“如果你肯减价,每减价1元,我就多订购4件.”商品店经理算了一下,如果减价5%,由于张先生多订购,仍可获得与原来一样多的利润.问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法一: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共订购80+20=100件。

由于利润一样,所以存在:利润×80=(利润-5)×100,可以得出利润是25元。

所以成本是100-25=75元。

解法二: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如果按照原价销售,就会多获得20÷80=1/4的利润。那么减价的.5元,相当于原来利润的1-1÷(1+1/4)=1/5。那么原来的利润是5÷1/5=25元。因此成本是100-25=75元。

减价5%就是减价了:100×5%=5元

所以多订了:4×5=20件

共订购:80+20=100件

现在的售价是:(100-5)×100=9500元----------100件的成本和利润

原来的售价是:80×100=8000元--------------80件的成本和利润

因为利润一样,所以9500-8000=1500元是100-80=20件的成本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6

1.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捡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

2. 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

3. 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

4、超市里买4袋饼干要付8元,买8袋饼干要付多少元?

5、老师有8袋乒乓球,每袋6个,借给同学15个,还剩多少个?

6. 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

7、三个小队一共捉了42条虫子,第一队捉了18条,第二队捉了16条。第三小队捉了多少条虫子?

8. 王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红卡纸是绿卡纸的多少倍?

9. 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

10、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1、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母鸡比公鸡多16只。母鸡有多少只?

12、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母鸡比公鸡多14只,公鸡有多少只?

13、小白兔有72只,小狗有9只,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14、56个桃子平均分给7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5、商店有自行车60辆,卖了4天,每天卖8辆,还剩多少辆?

16、 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

17、花丛中有蜻蜓和蝴蝶共35只,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12只。现在花丛中蜻蜓和蝴蝶有多少只?

18、停车场有卡车35辆,有轿车24辆。开走了17辆,现在有多少辆车?

19、小明做了18面绿旗,又做了32面红旗。送给幼儿园14面,小明现在还有多少面?

20、面包师傅做了54个面包,小明买走了19个,小红买走了25。你还可以买几个?

参考答案

1. 45

2. 9

3. 6

4. 16

5. 33

6. 25

7. 8

8. 3

9. 7

10. 50

11. 60

12. 46

13. 8

14. 8

15. 28

16. 18

17. 41

18. 42

19. 36

20. 10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7

133.在一环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4分钟甲到达B点,又过8分钟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行一周各需要多少分钟?

解:甲乙合行一圈需要8+4=12分钟。乙行6分钟的路程,甲只需4分钟。

所以乙行的12分钟,甲需要12÷6×4=8分钟,所以甲行一圈需要8+12=20分钟。乙行一圈需要20÷4×6=30分钟。

134.甲、乙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已知甲上午8点经过邮局,乙上午10点经过邮局,问甲、乙在中途何时相遇?

解:我们把乙行1小时的路程看作1份,

那么上午8时,甲乙相距10-8=2份。

所以相遇时,乙行了2÷(1+1.5)=0.8份,0.8×60=48分钟,

所以在8点48分相遇。

135.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下山的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2倍.甲到山顶时,乙距山顶还有400米,甲回到山脚时,乙刚好下到半山腰.求从山顶到山脚的距离.

解:假设甲乙可以继续上行,那么甲乙的速度比是(1+1÷2):(1+1/2÷2)=6:5

所以当甲行到山顶时,乙就行了5/6,所以从山顶到山脚的距离是400÷(1-5/6)=2400米。

136.一辆公共汽车载了一些乘客从起点出发,在第一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数(含一名司机和两名售票员)的1/7,第二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人数的1/6,.......第六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人数的1/2,再开车是车上就剩下1名乘客了.已知途中没有人上车,问从起点出发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解:最后剩下1+1+2=4人。那么车上总人数是

4÷(1-1/2)÷(1-1/3)÷……÷(1-1/6)÷(1-1/7)=28人

那么,起点时车上乘客有28-3=25人。

137.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4亩、8亩、10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24头牛吃6周,第二块草地可供36头牛吃12周.问第三块草地可供50头牛吃几周?

解法一:设每头牛每周吃1份草。

第一块草地4亩可供24头牛吃6周,

说明每亩可供24÷4=6头牛吃6周。

第二块草地8亩可共36头牛吃12周,

说明每亩草地可供36÷8=9/2头牛吃12周。

所以,每亩草地每周要长(9/2×12-6×6)÷(12-6)=3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6×6-6×3=18份。

因此,第三块草地原有草18×10=180份,每周长3×10=30份。

所以,第三块草地可供50头牛吃180÷(50-30)=9周

解法二:设每头牛每周吃1份草。我们把题目进行变形。

有一块1亩的草地,可供24÷4=6头牛吃6周,供36÷8=9/2头牛吃12周,那么可供50÷10=5头牛吃多少周呢?

所以,每周草会长(9/2×12-6×6)÷(12-6)=3份,

原有草(6-3)×6=18份,

那么就够5头牛吃18÷(5-3)=9周

138.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出发后1小时,乙从B地出发到C地,乙出发后1小时,丙突然想起要通知甲、乙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已知甲和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为使丙从B地出发到最终赶回B地所用的时间最少,丙应当先追甲再返回追乙,还是先追乙再返回追甲?

我的思考如下:

如果先追乙返回,时间是1÷(3-1)×2=1小时,

再追甲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

共用去3+1=4小时

如果先追甲返回,时间是2÷(3-1)×2=2小时,

再追乙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

共用去2+3=5小时

所以先追乙时间最少。故先追更后出发的。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8

1、李红早晨7点从家出发去学校,她走了2分钟后发现忘带语文书了,她立刻回家拿了书又立即往学校赶,这样她到校时是7点20分。如果她每分钟走80米,李红家离学校有多远?

2、一辆货车从甲城往乙城运货,每小时行42千米,预计6小时到达。但行到一半时,由于机器出了故障,用了1小时进行修理,如果仍要求在预计时间到达乙地,余下的路程必须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卡车上午10时从南京出发开往浙江,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1时到达,但实际晚点2小时。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明明家离学校有200米,他走了4分钟,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明明走了12分钟。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5、小李骑摩托车以每分钟650米的速度从甲村到乙村去办事,他骑出5分钟后,因忘记带东西立即返回去拿,然后又立即出发去乙村,这样他一共用了25分钟才到达乙村。两个村相距有多少米?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下午1时可以到达。开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多用2小时,如果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张青平时都用每分钟66米的速度从家出发去上学,这样他10分钟就能到学校。有一天他走到一半时,遇到一个熟人讲了2分钟话,如果他仍要按时到校,余下的路程每分钟要走多少米?

8、小明和小红的家在同一条大街的两头。如果小明每分钟走40米,小红每分钟走30米,他们两人约好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远?

9、一列客车和一列火车分别从两座城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火车每小时行35千米,经过8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求:两座城市相距多远?

10、一架飞机以每小时420千米的速度从A城出发,飞向B城。一小时后,另一架飞机以每小时小时460千米的速度从B城飞往A城,经过3小时遇到从A城飞来的飞机。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1、小红和小明从相距15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55米,小明每分钟比小红多行15米。经过10分钟后,两人相遇了吗?

12、敌舰在我军舰前面以每分钟120米的速度逃跑,我军舰以每分钟180米的速度在后面追,20分钟后追上敌舰。问:一开始敌舰在我军舰前多少米?

13、敌舰在我军舰前1500米处逃跑,我军舰在后面追。敌舰每分钟行150米,我军舰每分钟行180米,多少分钟才能追上?

14、小丽和小张都从东村往西村走,小丽用每分钟120米的速度先走了5分钟后,小张才用每分钟150的速度出发,结果两人同时到达。东西两村相距多远?

15、小红和小明都从甲村到乙村去办事,小红以每分120米的速度先走了一会,小明以每分140米的速度在后面追,用5分钟就追上了。小红先走了多少米?

16、甲飞机每小时飞行400千米,乙飞机每小时飞行430千米。它们同时从A城飞往B城,4小时后它们相隔多少千米?

17、一辆卡车在一辆轿车前52千米处以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开往甲地。这辆轿车每小时行40千米,多少小时后才能追上卡车?

22、夜行军时,甲队同学由于帮助受伤的同学,落在了乙队同学后面150米,乙队同学仍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前进。老师要求甲队同学以每分钟110米的速度跑步追及,几分钟可以追上乙队?

2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4小时后,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结果同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24、上海路小学有一个300米的环形跑道。洋洋和宁宁同时从起跑线起跑,洋洋每秒跑6米,宁宁每秒跑4米,多少秒后洋洋能追上宁宁?这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9

1、体育用品有90个乒乓球;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五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90÷2=45盒

90÷5=18盒

答: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如果每五个装一盒;也能正好装完。因为90能整除五。

2、体育店有57个皮球;每三个装在一个盒子里;能正好装完吗?

57÷3=19盒

答:能正好装完。

3、甲;乙两个人打打一份10000字的文件;甲每分打115个字;乙每分钟打135个字;几分钟可以打完?

10000÷(115+135)=40分

答:40分钟可以打完。

4、五年级同学植树;13或14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年级参加植树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13x14=192人

答:五年级参加植树的人至少有192人.

下面几道题目虽然属于应用题;但跟方程有关。我都是用方程解答的。

5、两辆汽车从一个地方相背而行.一车每小时行31千米;一车每小时行44千米.经过多少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方程:

解:两车x时后相遇.

31x+44x=300

75x=300

x=4

4小时=240分钟

答:经过240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6、两个工程队要共同挖通一条长119米的隧道;两队从两头分别施工.甲队每天挖4米;乙队每天挖3米;经过多少天能把隧道挖通?

解:设x天后挖通隧道

3x+4x=119

7x=119

x=17

答:经过17天挖通隧道.

7、学校合唱队和舞蹈队共有140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6倍;舞蹈队有多少人?解:设舞蹈队有x人

6x+x=140

7x=140

x=20人

答:舞蹈队有20人.

从这里开始不是方程题了.

8、兄弟两个人同时从家里到体育馆;路长1300米.哥哥每分步行80米;弟弟骑自行车以每分180米的速度到体育馆后立刻返回;途中与哥哥相遇;这时哥哥走了几分钟?

1300x2=2600米

2600÷(180+80)

=2600÷260

=10分

答:这时哥哥走了10分钟.

9、六一儿童节;王老师买了360块饼干;480块糖;400个水果;制作精美小礼包;分给小朋友作为礼物;至多可做几个小礼包?

360+480+400=1240个

答:至多可做1240个小礼包.

10、淘气买了40个气球;请同学来家比吹气球.为了能把气球平分;淘气应该请几个同学来比吹气球?淘气不参加.

40÷2=20人40÷4=10人40÷5=8人

40÷8=5人40÷10=4人40÷20=2人

答:请同学的方法有6种;分别是:20人;10人;5人;8人;4人;2人.

11、一块梯形的玉米地;上底15米;下底24米;高18米.每平方米平均种玉米9株;这块地一共可种多少株玉米?

(15+24)x18÷2=351平方米

351x9=3195株

答:这块地可种玉米3159株.

12、某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内;列队时;每排5人;4人;3人都刚好多一人;这班有多少人?

5x4x3=60人60+1=61人

答:这班有61人.

13、王月有一盒巧克力糖;每次7粒;5粒;3粒的数都余1粒;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7x5x3=105粒105+1=106粒

答: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106粒.

14、晨光小区有一段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甬道要铺方砖.设计师准备了边长是30厘米的方砖;请你算一算:需要几块这样的方砖?如果每块方砖3元;那么铺这段甬道需要多少元?

15米=150分米1.2米=12分米30厘米=3分米

150x12=1800平方分米3x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200x3=600元

答:需要200块这样的方砖;需要600元.

15、有两块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实验田;一块底边长70米;高45米;另一块底边长90米;高是多少米?

70x45=3150平方米3150÷90=35米

答:高是35米.

16、一批钢管叠成一堆;最下层有10根;每上1层少放1根;最上1层放了5根.这批钢管有多少根?

10-5+1=6层(10+5)x6÷2

=15x6÷2

=90÷2

=45根

答:这批钢管有45根.

17、有一些糖果;平均分别给21个小朋友剩20块;平均分给35个小朋友剩34块;平均分给56个小朋友剩55块。你知道这堆糖果至少有多少块吗?

解:21、35、56的最小公倍数是840;840-1=839(块)

答:这堆糖果至少有839块

18、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1.2÷3=0.4 0.4÷2=0.2

19、前年小明比妈妈小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设小明年龄是x;

则3x-x=24 x=12

小明12;妈妈36

20、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分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解:48÷12=4分米

则表面积为4x4=16平方分米

16x6=96平方分米

体积为4x4x4=64立方分米

最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篇10

1、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2、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3、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80%.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但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的.那么小轿车是在上午什么时候追上大轿车的.

4、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5、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6、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7、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 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8、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9、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10、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商相等,余数都是2,甲、乙两数之和是478.那么甲、乙丙三数之和是几?